• 密码登录
  • 验证码登录
忘记密码 还不是会员免费注册
还不是会员免费注册
  • 注册
已有账号,请登录
  • 手机找回密码
  • 重置密码

柴玉本:国有企业首聘洋厂长

2021-05-08 / 来源:中国改革开放数据库 / 属性:回忆述评-亲历自述

收藏
摘要:1983年7月8日,邓小平发表了《利用国外智力和扩大对外开放》的重要谈话,明确提出把引进国外智力作为一项重要的战略方针,作为对外开放的重要组成部分。65岁的德国退休专家威尔纳·格里希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第一次来到中国,成为中国国营企业的首位“洋厂长”。

【背景介绍】

1983年7月8日,邓小平发表了《利用国外智力和扩大对外开放》的重要谈话,明确提出把引进国外智力作为一项重要的战略方针,作为对外开放的重要组成部分。65岁的德国退休专家威尔纳·格里希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第一次来到中国,成为中国国营企业的首位“洋厂长”。

1984年8月,威尔纳·格里希作为联邦德国退休专家组织(SES)派往武汉的第一批外国专家之一,到武汉柴油机厂(简称“武柴”)义务担任技术顾问。他实施了“三斧头”,第一斧头砍掉混乱的劳动纪律,第二斧头砍掉混乱的管理方式,第三斧头砍掉复杂的关系网,使武柴产品质量明显上升。

  自格里希成为中国的第一位“洋厂长”后,各地引进“洋厂长”“洋顾问”的工作陆续开展,仅武汉市通过联邦德国退休专家组织引入武汉工作的德国专家就有100多位,形成了“格里希效应”;北京钢琴厂以日薪400美元的待遇聘请了世界十大钢琴监测人之一、来自德国的劳切尔担任厂长,企业很快就扭亏为盈。到20世纪末,“洋厂长”“洋顾问”“洋教练”已经遍布中国各行各业。

   【访谈时间】

    2016年8月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