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5-08 / 来源:《口述改革历史》
广汉县是个好地方,气温好,水利好,土壤好,劳动力也很充足,但就是生产水平不高。1976年,全县平均收入分配水平只有78元钱。这一年往前推10年,10年里面每人的收入只增长了2.3元钱。1977年10月10日,县委召开了公社党委书记会议,传达中央、省委领导关于解放思想、把生产搞上去的精神。因为当了县委书记以后,我感觉责任重大,经常骑着自行车在各个公社跑,调查情况,所以会上我就讲道:有一天我转到一个生产队,看到那里生产搞得很好,水稻、玉米都比周围生产队的长得茂盛些、高一些。我就问旁边的一个老农,这生产搞得不错,咋搞的?他不敢说,让我问生产队长。我就找到了生产队长,说我是县委书记,来总结、学习一下你们的生产经验,你的生产搞得这么好,总有个窍门嘛。反复问了几遍,生产队长才告诉我,大家都磨洋工,生产搞不上去,我们就“包产到组”了。他把生产队分成3组,包产到组,人分了、土地分了、任务分了。其他的跟着走,猪、羊等家畜都跟着组走。
介绍完了情况,我就提出来:有些生产队搞得好,原因是他们“包产到组”了。与会的同志都说这个好,就是不敢搞。有的说,过了10多年了你还敢“包产”啊?有的说把它改成“定产”,有的说“定产”跟“包产”是一样的。当时大家讨论得很热闹,都认为这么搞是对的,但是就是不敢搞。其中金鱼公社的党委书记李明英站起来说:“常书记,只要你同意‘包产到组’,我保证一亩田平均增产100斤,增不到100斤你就撤我的职。”我心想,这个也不增加肥料,也不增加本钱,光靠“包产”增加100斤粮食是不容易的哟。当时我就说可以。
但是开了金鱼公社这个口子后,全县22个公社都要求搞“包产到组”。这时候四川省委政策研究室的主任岳忠,从德阳到广汉来考察工作了,我正好碰到他。我问:“岳主任,大家情绪很高,想搞‘包产到组’,从政策上看行不行?”他建议,先搞一个试点。大家说那就在金鱼公社搞个试点。因为金鱼公社之前就在河坝上搞了“包产”,虽然是沙子地,但是长得挺好。而且李明英承诺一亩田增产100斤,增不到100斤就撤他的职,决心很大。但是,其他公社也都要求搞,这样就放不平。最后我派县委副书记夏更坤,跟农业局的一个姓陈的同志到地委、省委去请示:我们要求全县搞“包产到组”行不行?夏更坤认得岳忠,就找到他,岳忠说这个他做不了主,找领导吧。于是岳忠就把他们带到了杨万选a的办公室。杨万选当时是四川省革委副主任,分管农业。汇报过后,杨万选说:“好是好,先搞试点,我支持你们搞试点。”夏更坤回来跟我汇报,我就决定先在金鱼公社搞试点,金鱼公社搞好了其他公社再推广,这就定下来了。
但是我们名义上还是不敢说“包产”,当时的叫法是“分组作业,定产定工,超产奖励”,其实搞的就是“包产到组”,组毕竟还是集体的,但是“包产到户”我们就万万不敢提了,虽然大家都明白“到户”比“到组”更好。说句实在话,我也知道搞这个有风险,但是我从1952年转业到地方当区委书记起,搞了几十年农村工作,辛辛苦苦、兢兢业业,不休周末,晚上还加班,生产就是搞不好。我对不起群众,心里有愧啊!我在笔记本背后写了8个字:“求实与事,富民为先”。我冒险搞“包产到组”,就是为了能搞好生产,让群众富裕起来。
就在金鱼公社搞“包产到组”的时候,杨万选书记带了工作组来了,住了一个星期,专门研究“包产到组”。到秋后,金鱼公社的粮食产量增加了500多万斤,平均每亩增加200多斤。公社党委给县委写了一个报告,填了一个表。我拿到表格后高兴得很,说一个公社一年增加500多万斤,不简单。正好当时温江地委决定在大邑县召开“点小春”的现场会,参加的都是公社党委书记、县委书记。到大邑我要经过成都,于是我就拿着这个表去省革委会报告。我先去找杨万选,他不在,我就去找杨汝岱,他一看很吃惊,决定要向省委报告。之后我就去大邑开会了。
到大邑县报到的当天晚上,地委书记通知各县的县委书记先在大邑县委二楼会议室里开个会。我一进会议室就见省委书记在对面坐着,他边上空了个位置。他看见我,就说:“常光南,来来来,坐到这里,今天晚上你唱主角,把一个公社一年增产500多万斤的情况跟大家说一下。”我说好,然后就如实地把金鱼公社的“包产”过程、增产的情况给大家做了汇报。汇报过后,省委书记就说:“大家讨论下,看金鱼公社这个搞得搞不得,大家想不想搞?”灌县的县委书记说:“搞是想搞,就是不敢搞。”新津的县委书记王友昌说:“金鱼公社的‘包产到组’是一个创造,应该搞,我回去搞。”这会上10个县委书记都发了言,多数人都表了态要求搞。有个县委书记提出:“搞是搞,但是‘包产到组’把生产队都给瓦解了,那生产队它不就废了吗?”说这句话的县委书记他是想搞,但是就怕把生产队给瓦解了要受批判,就先说出来看看省领导态度如何。后来省委书记就说了:“金鱼公社搞‘包产到组’方向、道路没问题。社会主义的劳动制度就是多劳多得、少劳少得,符合这个原则。想搞的呢可以推广,还有看法的可以搞试点。”我心里一下子就高兴了,因为书记的话肯定了方向,证明这条道路没问题。虽然这只是短短几句话,但我都把它记下来了。
会议过后,党委书记、各公社召开了社员会议,全县搞“包产到组”搞得热火朝天。有的呢,把组的范围划小,本来这个组二十户,他划个七八户,四五户;有的干脆就“包产到户”了。就跟当初“土改”似的,分田,丈量田,分牛,当时全县搞“包产到组”搞得相当热闹。省委发了简报,说金鱼公社一年增长了500多万斤,各地可以参观、学习。一下子各地都来了人,外省的也来了。周围的地区都带了县委书记到金鱼公社“看热闹”,我们当时一天到晚就忙着接待了。
正在这个时候,1979年3月15日的《人民日报》头版头条发表了一篇读者来信,还加了长长的编者按,说搞“包产到组”是倒退,“包产到户”是错误的。这报纸一登,县委政策研究办公室的主任边野,就拿着报纸叫我看:“常书记你看,‘包产到组’是倒退哦,你搞倒退,准备好挨批斗吧!”我当时看到这是《人民日报》头版头条发表的,就觉得来头不小,真是做好了挨批的准备。我那时就坐车子到省委去向省委书记汇报了这个情况。省委书记说:“我们跟他搞的不一样。我们搞的是我们的。”本来我还怕被批斗,这下我心里又高兴了,回来继续在广汉推广“包产到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