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5-11 / 属性:大事记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全国工作重心开始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新形势下教育事业如何发展,被逐步提到党和国家的议事日程上来。
1985年5月15~2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北京召开了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参加这次会议的有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主管教育工作的领导同志,宣传(科教、文卫)部长,高教和教育厅(局)长,中央、国务院各部委的有关负责人,部分市、地、县和厂矿企业、事业单位的代表,各级各类学校的代表,各民主党派、人民团体的代表,以及知名教育家和专家学者共600多人。
会议学习了党中央、国务院领导人有关教育体制改革的重要讲话,重点讨论了《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草案)》,并研究了实行教育体制改革的步骤和措施。会上,万里代表党中央、国务院作重要讲话,教育部部长何东昌就《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草案)》的起草经过和文件的指导思想作了说明。邓小平出席了会议闭幕式,并在闭幕式上作了题为《把教育工作认真抓起来》的重要讲话。邓小平讲道:“我们不是已经实现了全党全国工作重点的转移吗?这个重点,本来就应当包括教育。一个地区,一个部门,如果只抓经济,不抓教育,那里的工作重点就是没有转移好,或者说转移得不完全。忽视教育的领导者,是缺乏远见的、不成熟的领导者,就领导不了现代化建设。各级领导要像抓好经济工作那样抓好教育工作。”他特别指出:“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草案,我看是个好文件。现在,纲领有了,蓝图有了,关键是要真正重视,扎扎实实地抓,组织好施工。”
1985年5月27日,《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正式印发。该决定指出,教育体制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提高民族素质,多出人才、出好人才。该决定指出了我国教育体制在教育事业管理权限的划分、教育结构、教育思想、教育内容、教育方法上存在的弊端,并提出改革的主要内容是:
——改革教育管理体制,在加强宏观管理的同时,坚决实行简政放权,扩大学校的办学自主权;调整教育结构,相应地改革劳动人事制度;改革同社会主义现代化不相适应的教育思想、教育内容、教育方法。
——经过改革,要达到:使基础教育得到切实的加强,职业技术教育得到广泛的发展,高等学校的潜力和活力得到充分的发挥,学校教育和学校外、学校后的教育并举,各级各类教育能够主动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多方面需要。
该决定还对增加教育投资、把发展基础教育的责任交给地方、有步骤地实行九年义务教育、调整中等教育结构、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改革高等学校的招生计划和毕业分配制度、扩大高等学校办学自主权、加强领导、调动各方面积极因素、保证教育体制改革的顺利进行等问题,作了明确的原则规定。
1985年6月,六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一次会议决定成立国家教育委员会,地方省、市、区教育厅(局)也相应改为教育委员会。在学校内部,逐步推行校长负责制,在教师专业职务聘任上也实行了相应的改革。
这次教育体制改革以邓小平提出的“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为指针,确立了“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依靠教育”的根本指导思想,对于促进教育努力适应社会主义建设以及经济、科技体制改革的迫切需求起到了极大推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