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5-29 / 来源:中国改革国际论坛 / 属性:理论研究-理论文章
郑新立(中国城镇化促进会常务副主席)
摘要:“十四五”时期是我们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一个爬坡阶段,发展的任务非常艰巨。围绕着发展任务需要重点推进改革,最重要的有三个方面:一是围绕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实现乡村振兴,推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双向流动,建立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二是围绕所有制形式和分配方式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深化国资国企改革;三是围绕自贸港、一带一路等方面打破美国政府对我国的封锁,进一步扩大开放。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指出,坚定不移推进改革,坚定不移扩大开放,加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破除制约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的体制机制障碍,强化有利于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有利于调动全社会积极性的重大改革开放举措,持续增强发展活力和动力。
根据这样的要求,“十四五”时期是我们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一个爬坡阶段,发展的任务非常艰巨。围绕着发展任务需要重点推进改革,最重要的有三个方面。
一、围绕实现乡村振兴,建立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
需要推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双向流动,加快培育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健全城乡统一的用地市场,积极探索实施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制度。探索宅基地的所有权、资格权、使用权分置实现形式。保障进城落户农民土地承包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鼓励依法资源有偿转让。
乡村振兴需要有大量资金投入。怎么能够吸引社会资金投入,关键是找到吸引资金的平台,这就是土地。2015年4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城乡居民基本权益平等化、城乡居民收入均衡化、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城乡要素配置合理化、城乡产业发展融合化。“五化”是城乡融合发展的一个目标和要求。
2019年5月5日公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的意见》对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有了重大突破,提出“三个允许入市”:一是允许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二是允许就地入市和异地调节入市;三是允许把农民自愿有偿退出的宅基地和集体公益性建设用地改变为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这三个入市可以把农民闲置的经营性建设用地主要是闲置的宅基地盘活、潜力释放出来,实现市场化、商品化。农民凭借有偿退出宅基地可以获得财产性收入。
今年4月1日开始实施的《土地管理法》规定:农村经营性建设用地的使用权归村民委员会,70%以上的村民表决通过即可决定,上级政府不得干预。现有的土地征用制度是从农民那里以低价格征用过来,经过几通一平之后招拍挂,价格上涨了几十倍、甚至几百倍,对农民补偿只占土地收益的10%,甚至还不到。70%政府拿去搞基础设施建设、搞市政建设,20%左右开发商拿走。今年上半年,有一个沿海城市的财政收入一般预算收入8千亿,基金的收入一万亿,基金收入一万亿里是土地批租的收入,土地批租的收入已经超过了财政收入,靠批租土地的收入补充财政支出的状况不能再继续下去了。所以,农民土地这步棋一走活,全盘皆活。现有的中央文件出台的法律已经为农村土地改革,把经营性建设用地作为商品从而嫁接一个平台吸引社会资金投入到新农村建设、农业现代化建设、农民工市民化和特色小镇建设,我们实现乡村振兴就不发愁资金来源了。乡村振兴实施之后,农民五亿多人口就会发生一个大的结构性变化,土地可以实行适度的规模化经营、现代化经营,剩余劳动力可以进一步转移到城市,到城市主要从事服务业,特别是社区从业人员现在比例还比较低,西方一些发达国家社区从业人员占全社会从业人员比例的50%以上,所以社区将来是农民进城以后转移就业的一个最大空间。现在老龄化已经到来,来势很猛,社区养老、机构养老、居家养老都需要一个完善的服务体系,通过城乡土地制度改革,为农村闲置的劳动力提供一个新就业出路,加快农村现代化的步伐,加快城市化步伐,将会形成“十四五”时期最大的新动能,而且这里面不需要着手技术创新,只要体制、法治完善就能够把增长的巨大潜力释放出来。
二、围绕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深化国资国企改革
华为公司是我国自主创新能力最强的一个公司。华为创新能力来自于什么地方,主要是来自于所有制形式和分配方式,它的所有制形式是员工持股,是劳动者资本联合和劳动相结合的股份合作制企业,8万人有7万人持股,员工持股了以后注重企业的长远发展,所以每年能够拿出营业收入的15%以上以上搞投入,去年研发投入超过800亿。一个公司能够把研发投到自己需要的领域,技术上就可以攻无不克。分配方式上,75%是按劳分配,25%按资分配,这样的分配比例有利于使分配向第一线倾斜。所以,我们需要深化国企改革,不断创造一批像华为这样的公司,在各个行业发挥领军作用,进而解决技术创新能力不足的问题,才能打赢美中科技战。
三、围绕打破美国政府对我国的封锁,进一步扩大开放
无论拜登还是特朗普上台,对中国的打压、孤立、封锁政策都不会改变,可以预见的是,未来中国会面临更加严峻的打压、孤立、封锁的外部环境。要想打破封锁就必须扩大开放,进一步开放市场,吸引先进制造业和服务业企业进入,办好自由贸易区、自由贸易港,重点向欧洲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开放,同时稳步推进人民币国际化。
紧紧抓住这三个方面的改革,释放三个方面的巨大增长潜能,实现“十四五”的发展目标是完全有条件的。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