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5-05 / 属性:大事记
◆语录
“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
——邓小平
背景:对社会主义的错误认识和平均主义的分配政策是改革的一大阻碍。1978年9月20日,邓小平在天津视察时第一次明确地提出“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目的在于让“有条件”的地区和“诚实劳动、合法经营”的人先富裕起来,带动改革向前发展。此后,邓小平多次在不同场合宣传“先富”理念,而这一理念也最终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国策之一。
“他们的绝大多数已经是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自己的知识分子,因此也可以说,已经是工人阶级自己的一部分。”
——邓小平
背景:“文化大革命”期间,知识分子被称为“臭老九”,绝大多数都是被批判的对象。3月18~3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北京隆重召开了全国科学大会。邓小平在这次大会的讲话中明确指出 “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他们与体力劳动者的区别,只是社会分工的不同”,从而打破了“文化大革命”以来长期禁锢知识分子的桎梏,知识分子迎来了自己的春天。
“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
——当时的口号
背景:3月,全国科学大会召开。邓小平作了重要讲话,号召“树雄心,立大志,向科学技术现代化进军”,重申了“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这一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随后,科学技术在人们心中的地位极大提升。《哥德巴赫猜想》的发表,使“数学巨人”陈景润成为一代人学习的楷模。对科学技术的重视、对知识分子的尊重使“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成为一句响亮的口号。
◆社会关注
▪ 告别“右派”
4月5日,中共中央批准中央统战部和国家公安部关于全部摘掉右派分子帽子的请示报告,决定全部摘掉右派分子的帽子。9月17日,党中央批发《关于全部摘掉右派分子帽子决定的实施方案》并指出,对过去错划了的人,要坚持有错必纠的原则,做好改正工作。到11月,全国各地摘掉右派分子帽子的工作已全部完成。
▪ 天安门事件平反
11月14日,经中共中央批准,中共北京市委宣布:1976年清明节,广大群众到天安门广场悼念我们敬爱的周总理,完全是出于对周总理的无限爱戴、无限怀念和深切哀悼的心情;完全是出于对“四人帮”祸国殃民的滔天罪行的深切痛恨,它反映了全国亿万人民的心愿。广大群众沉痛悼念敬爱的周总理,愤怒声讨“四人帮”,完全是革命行动。对于因悼念周总理、反对“四人帮”而受到迫害的同志要一律平反,恢复名誉。15日,《北京日报》首先刊登这个消息。16日,《人民日报》刊登题为《天安门事件完全是革命行动》的新华社通稿。
图:1978年9月,天安门广场庆祝国庆的少年儿童。
▪ 领袖黑体字语录在中国书籍报刊上消失
3月18日,在全国科学大会开幕式休息时,邓小平对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方毅说:“在这次会议上的讲话和报告中引用的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和毛主席的语录,在报纸上发表时不要再用黑体字。”在场的新华社记者随即请示方毅,今后所有文章中引用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和毛主席的语录时,是否也一律不要再用黑体字?方毅说:此事由新华社报告中宣部再请示邓副主席后执行。次日,新华社总编室就这一问题给中共中央宣传部写报告。邓小平批示:“我赞成。”1978年7月22日,《人民日报》在发表邓小平1978年3月18日在全国科学大会开幕式上的讲话时,在其文中所引用的毛语录没有使用黑体字。从此,领袖黑体字语录在中国书籍报刊上消失。
▪ 伤痕文学
随着1978年改革开放,人们的言论和思想都得到了充分的解放,迫切需要得到宣泄,“伤痕文学”由此产生。8月11日,刊登于《文汇报》的短篇小说《伤痕》,代表了一种特定时期的文学现象,在“反映人们思想内伤的严重性”和“呼吁疗治创伤”的意义上,得到当时推动文学新变的人们的首肯,人们即以卢新华的同名小说为之命名“伤痕文学”。伤痕文学是改革开放后出现的第一个文学思潮,作品大都以文化大革命这一历史时期作为背景。卢新华的《伤痕》发表之后,陆续又有王亚平的《神圣的使命》、陆文夫的《献身》、孔捷生的《姻缘》等知青创作,还有以从维熙的《大墙下的红玉兰》为代表的“大墙文学”,以至周克芹《许茂和他的女儿们》为代表的农村题材作品,这些作品反映的都是各个领域的人们在生活、身体和灵魂上受到的深深伤害。
图:1978年首届全国优秀短篇小说评奖,《班主任》《伤痕》《神圣的使命》同时获奖,参加颁奖的作者刘心武(中)、卢新华(左)和王亚平(右)一见如故。
▪ 《望乡》在中国上映引发激烈争议
邓小平访日后,为了加强中日两国间的文化交流,促进中日友好,中国于10月举办“日本电影周”活动,放映从日本引进的《追捕》、《望乡》、《狐狸的故事》等影片。这些影片尽管经过了严格的删减,仍给当时的国人带来了无比的震撼,引起了很大的轰动,尤其以《望乡》上映引发的争论最为激烈。
《望乡》根据山崎朋子原作《山打根八号妓院》改编,讲述日本明治40年,日本妇女被卖到南洋当妓女的凄惨人生。女记者三谷圭子为研究卖身海外的日本妓女的历史,与当年的南洋姐阿崎婆相遇,圭子的真诚打动了阿崎婆,这位孤苦无依的老人,向她道出了自己半个多世纪的屈辱遭遇。
《望乡》在中国的上映,引起的反响远远超过了日本国内。很多中国人认为它毒害了青年的心灵,更多的人不这样认为。一些人看到一部公然描写妓女的影片上映,勃然大怒,在大街上贴出大幅标语,要禁止和批判这部“黄色电影”。正是在这种讨论中,人们睁大眼睛,看到了越来越丰富的世界。
◆流行志
▪ 谈恋爱
1978年以前,谈恋爱是一种偷偷摸摸的“地下活动”,年轻人公开的约会被视为可耻和堕落,不仅不能让熟悉的人发现,连路边的陌生人看见了,也算一种流氓行为。谈恋爱只能以“谈工作”为借口如地下活动般进行,情书一定是以“某某同志”开头,以“革命的敬礼”结尾。但在1978年,爱情开始与“阶级感情”稍稍分开,恋人们开始手拉着手“轧马路”了。
图:公园里谈恋爱的年轻人
▪ “鸡窝头”
“鸡窝头”,顾名思义,就是把头发烫成蓬松杂乱的鸡窝状。1978年,“改革从头开始”,那时头顶“鸡窝”,是最时髦、最前卫的代表。新时兴的卷发机和电烫发机让理发店成了北京排队最长的地方。曾经被认为是资产阶级和国民党女特务才有的发型,开始在年轻的女性中快速流行起来。
图:北京的理发店正在烫头发的顾客
▪ 喇叭裤
随着日本电影《望乡》、《追捕》在中国的热映,低腰短裆、紧裹臀部、裤腿上窄下宽,从膝盖向下逐渐张开,形如喇叭状的裤子开始出现在中国街头。喇叭裤颠覆了几十年来中国人对服装的刻板认知。这种把屁股绷得滚圆,裤脚宽得足以当扫街扫帚的“奇装异服”,被一些老年人称作“不男不女,颠倒乾坤”的不祥之物。喇叭裤成了年轻人对中国人审美习惯最初的挑战,这种挑战悄然地改变着当时人们着装的审美观。
▪ 奖金
建国后长期的“左”的路线和政策,使“按劳分配”没有很好的执行。分配上的“大锅饭”现象成了改革的一大阻碍。当时群众中流行“干活的不如偷懒的,偷懒的不如捣蛋的”。5月,国务院发出《关于实行奖励和计件工资制度的通知》,50年代初开始建立和发展、1958年和1966年下半年两次被取消的奖金制度开始恢复。“奖金”,几乎成为1978年最激动人心的“新名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