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5-07 / 属性:回忆述评-亲历自述
十二届三中全会提出了这个有计划的商品经济概念,但是对这个有计划地商品经济究竟是计划经济为主还是商品经济为主,理论界长期争论,莫衷一是。有的人说计划经济还是社会主义的主要特征,商品经济只是附属的性质,有的人就说商品经济是社会主义的主要特征,计划经济不是特征,应该从社会主义特征中抹掉。一方偏重计划,一方偏重于市场。因为对计划,对有计划地商品经济的概念理解不一样,对于政策的掌握上就不大一样。所以党的十三大就没有讲谁为主,而提出了社会主义有计划的商品经济体制应该是计划与市场内在统一的体制,还提出国家调节市场,市场引导企业,把国家、市场、企业三者的关系的重点放在市场上面。国家调节市场,市场引导企业,这个市场是重点。同时提出来,要从直接调控为主转向间接调控为主,所以计划与市场的关系,就从十二大之后,以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到十三大就转到计划与市场平起平坐,并且逐步地把重点向市场经济或市场经济的方向倾斜。
1989年6月9号小平同志在讲话中将计划与市场的关系的提法,调回到十二大时候的提法,就是以后以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相结合,调回到十二大的提法。这个提法从1989年一直用到1992年十四大。在1990年和1991年理论界还在继续争论着。并且对改革目标模式有不同意见,有的主张市场取消,改革之时市场取消,有的反对市场取消,说联合国统计上分类,都把中央计划经济的国家等同于社会主义国家,而把市场经济国家等同于资本主义国家。1990年12月党的十三届七中全会透露,小平同志说,不要把计划与市场的问题跟这个社会制度联系起来,1991年七届人大四次会议重新提出,要缩小指令性计划,扩大指导性计划的范围,更多的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在这样微妙的气氛下,理论界的争论发生了变化,大家逐渐地倾向于不再把这个计划与市场跟社会制度联系起来,而要更多地看成是资源配置的不同方式。特别是小平同志1992年南方谈话清楚地指出,计划与市场不是划分社会制度的标志,而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都可以利用的手段,大多数人都逐渐统一到这个认识上来。
(“口述改革”访谈笔录内容未经许可,不得转载,一经发现,我们将依法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