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密码登录
  • 验证码登录
忘记密码 还不是会员免费注册
还不是会员免费注册
  • 注册
已有账号,请登录
  • 手机找回密码
  • 重置密码

张卓元:经济学界关于按劳分配和价值规律的讨论

2021-05-08 / 来源:《口述改革历史》 / 属性:回忆述评-亲历自述

收藏
摘要: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经济学界结合当时我国面临的实际情况,开展了对按劳分配、价值规律、生产目的、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等问题的讨论。其中,四次全国按劳分配理论讨论会是我国经济界拨乱反正的重要标志。此外,1979年全国经济理论讨论会关于价值规律的讨论是拨乱反正的重要内容,它最大的突破就是有不少经济学家提出社会主义经济也是一种商品经济。

1959年有一个全国经济理论讨论会,也是中国第一次召开全国性的经济理论讨论会。当时名义上这个会是中国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和上海科学院经济研究所一块合作开的。实际上,最主要的核心人物是薛暮桥、孙冶方和于光远,他们三个人组织了这个会。当时毛主席有一个很重要的批示,为了纠正“一平二调”,提出价值规律。会议实际上也是借着毛主席这个批示,让大家重视价值规律的作用。所以在那次会上,有不少的文章提出要尊重价值规律作用,要让价值规律在生产流通中起调节作用,发挥它促进生产力发展的作用。那时候我们还很年轻,主要是当记录员,整理点资料。吴敬琏、孙尚清、陈吉元跟我,我们几个人有过一个笔名叫郑经青,写过一些文章。当时也谈了尊重价值规律作用,这应该算是比较早的。

20世纪60年代初,特别是针对纠正“大跃进”的错误,大家好像对价值规律作用比较重视。应当说,当时对价值规律作用的讨论具体化为社会主义要讲究经济核算,要讲究经济活动的效果。讲究经济核算,经济效果都是价值规律作用的具体化。因为经济核算主要是成本和利润的核算,要重视利润的作用。经济效果更是要包括投资效果,你投资100万元以后你多少年能回收。所以这是价值规律作用具体化,实际上是纠正“大跃进”的时候不记工本、浪费严重,以及消耗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但是产出极少的现象。价值规律作用就是为了纠正这个现象。1964年,我和何建章写了关于按生产价格定价的文章。我最早接受这个观点,然后去阐发这个观点,应该是受孙冶方的影响。因为孙冶方主张资金利润率,主张按生产价格定价。我们当时在讲道理上,讲了各种各样的因素,但是他都没有逃脱一条,就是这个按生产价格定价。虽然没有跳出计划经济的框框,但是对于传统的、以行政定价为主的那种价格体制也算是一种冲击吧。就是说不能主观随意地来定价,定价要有科学根据。那么合理的根据是什么呢?我们认为应该是按生产价格来定价。但是现在来看,不成熟在哪里呢?当时你就在计划经济下,实际上你是做不到的。没有市场竞争,没有部门内和部门之间的竞争,你形成不了平均资金利润率。你那个价格就很难说是像资本主义国家一样按生产价格定价,它不具备客观条件。但是我们对原来那种计划体制、行政定价体制,应该有所改进,这是1964年。后来这个问题就变成政治问题了,说是提倡“利润挂帅”。再后来批孙冶方,批生产价格论,这就是“文革”前有关价值规律的问题。

1979年的无锡会议,又叫“第二次全国经济理论讨论会”,有300多人出席。会上有很多突破的东西,第一个,也是最大的突破就是有不少经济学家写文章认为社会主义经济也是一种商品经济,甚至有一篇文章还提到是有计划的商品经济,这篇文章后来获了孙冶方经济科学奖,因为他比较早地提出这个观点。社会主义经济也是一种商品经济有各种说法:一种说法是社会主义商品经济;还有一种说法是社会主义经济既是计划经济又是商品经济,两者统一。按照第一种说法,价值规律是主要的规律。按照第二种说法,价值规律和有计划规律是共同起作用的。这是1979年会议比较大、比较新的观点。

第二个就是关于价值规律的作用。1979年会议对价值规律作用提得比较多,认为我们过去很多经济工作是违背经济规律,或者不尊重经济规律。有的文章就提出来,我们现在的经济工作要尊重经济规律,最主要的是要尊重价值规律,这应该比1959年又大大地前进一步了。

第三个是关于价格形成方面的讨论,比较多的人赞成即使是国家定价也要按生产价格来定价,也有个别的文章主张定价的时候要考虑市场机制的作用。这个也往前走了一步。

第四个是关于企业。会上有人认为企业是相对独立的。1980年《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第1期刊登了蒋一苇的文章,提出企业是独立商品生产者和企业本位论的观点。既然整个社会的经济是商品经济,企业是独立的好,相对独立的也好,那么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应该得到肯定。

我想那次会议主要在这四个方面有突破。参会人员都认为要尊重价值规律作用,不要把社会主义经济看成计划经济。即使强调社会主义经济是计划经济的,也要利用价值规律作用,要尊重价值规律作用,充分肯定商品货币关系的存在,承认企业的相对独立性,企业要有自主经营权,这些方面看法是比较统一的,但程度有差别,有的走得远一点,有的稍微慢一点。但是改革在往前走,包括价格放开的步子也比较大,逐步又有经济学家认为还是不能够否认社会主义经济是商品经济,而且对以计划经济为主也提出质疑。

所以,到了1984年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前后,就有一些经济学家开始向中央建议,要针对社会主义经济是不是商品经济给出一个回答。我参加了马洪组织的一篇关于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文章,题目是《关于社会主义制度下我国商品经济的再探索》。这篇文章是马洪布置我和周叔莲来起草的。于是,我就找了财贸所的研究员刘增禄,让他先起草个底子,我和周叔莲在这个基础上改,改了以后再交给马洪。马洪布置任务时没有说它的用处是什么,只说是写篇文章,论述社会主义经济是商品经济。因为他提出来还是应该肯定社会主义是商品经济的,他也知道我们同意这个观点,所以我们就从各个方面进行论证。这篇文章给他以后,他找了吴敬琏一起改,高尚全等都有对文章提出建议,要说明社会主义经济是商品经济。后来得到邓小平的支持,所以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提出我国社会主义经济是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这可以说是迈了很大的步子,肯定了社会主义经济是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大家看中的是后面“商品经济”4个字,关键是肯定了商品经济。既然是商品经济,那就意味着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因此价值规律的作用得到了充分的肯定。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