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密码登录
  • 验证码登录
忘记密码 还不是会员免费注册
还不是会员免费注册
  • 注册
已有账号,请登录
  • 手机找回密码
  • 重置密码

高尚全:回忆十六届三中全会

2021-05-08 / 来源:《口述改革历史》 / 属性:回忆述评-亲历自述

收藏
摘要: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于2003年10月11日至14日召开,中央委员188人,候补中央委员154人出席会议。全会审议并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这份《决定》是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第三份重要文件,全面总结了我国20多年来改革开放的经验,提出了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和任务,明确了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指导思想和原则,对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做出了全面部署。

【人物简介】

高尚全(1929.9-2021.6)。1952年毕业于上海圣约翰大学经济系,研究员、教授。高级经济师,长期从事政策研究工作。1982年起任国家体改委处长、副局长、中国体改研究所所长,1985至1993年任国家体改委副主任。改革开放以来,高尚全同志参加了六次中央重要文件的起草工作,一次是十五大报告,两次是中央关于五年计划的建议,三次是三个三中全会的决定,即1984年的十二届三中全会、1993年的十四届三中全会和2003年的十六届三中全会。

【访谈时间】

2014年2月


【口述实录】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是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第三份文件。这份文件全面总结了我们国家20多年来改革开放的经验,提出了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和任务,明确了强化经济体制改革的指导思想和原则,对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做出了全面部署,是一份深化改革的纲领性文件。

  当时的背景是什么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以来,我们国家经济社会取得了很大发展。同时,在对外开放方面,我们加入世贸组织也取得了很大的成就。所以很多人觉得我们国家的改革搞得差不多了。但实际上,我们面临如何进一步完善经济体制的问题。2003年,我国的人均GDP首次突破1000美元的大关,在这样的形势下,我国整个经济社会呈现出几种特征:

  第一,从发展阶段看,整个经济体正处在工业化、城镇化加速发展的重要时期,正处在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的关键时期;从经济体制来看,我国正处在从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的关键时期,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但彻底消除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任务仍然十分艰巨。第二,随着经济结构的深刻变化,城乡之间、地区之间、产业之间以及占有不同资源的群体之间的收入差距在拉大。第三,社会需求升级并且越来越多样化。第四,经济体制改革引发社会利益分化,多元化的利益主体正在形成。

  《决定》的起草始终在中央政治局常委会的直接领导下进行,文件起草前,胡锦涛总书记分别在北京、广东、四川、天津、湖南、江西等地调研。吴邦国、温家宝、贾庆林、曾庆红、黄菊、吴官正、李长春、罗干等中央政治局常委,也分赴全国各地,进行调查研究,对文件的形成做出贡献。在文件起草过程中,胡锦涛总书记多次对《决定》的总体思路、基本框架、重点要点等做出指示,“牢固树立科学的发展观”这个重要思想成为起草工作的重要指导原则。

  起草组是2003年4月18日成立的,《决定》起草工作大概用了半年,在起草过程中,起草组经过了很多次的讨论和反复研究,同时广泛征求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根据中央政治局会议决定,8月18日,《决定》征求意见稿下发给中央党政军机关和地方100多个单位,广泛征求意见。8月26日,胡锦涛总书记主持召开党外人士座谈会,听取各民主党派中央、全国工商联领导人和无党派人士的意见和建议。几天之后,温家宝总理在国务院召开了经济专家座谈会。与此同时,起草组还邀请专家、学者、企业负责人举行了10多场座谈会。20多个部委围绕产权制度、国有资产管理监督、农村土地制度、社会信用体系等问题,展开历时2个月的专题调研,形成一批极具参考价值的专题报告。到了9月初的时候,起草组共收到各类意见、建议1700多条。

  在起草《决定》过程中,我主要系统地讲了两条建议:第一,改革无止境,完善无止境。据我所知,过去没有人提过这个说法。我为什么提呢,主要有两个原因:首先从理论上讲,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这个矛盾是不可能解决的,是长期存在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这个矛盾,也是长期存在的。有问题就需要不断地解决,这样才能促进经济的发展,所以改革是需要不断完善的,是没有止境的。其次,从实践上讲,我们一些发达国家的市场经济,搞了那么长时间,照样没办法避免这样那样的问题。例如,美国发生的“安然事件”b,就暴露了体制上的不完善,所以这是不可能完全完善的。总之,不断产生问题,就需要不断地解决问题,要通过改革来解决这个问题,不断地解决问题才能不断地前进。所以改革是无止境的。

  第二,提出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相关理解。原来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一个定义: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是在国家宏观调控下使市场发挥基础性的作用,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就是这么表述的。再往前,党的十四大提出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是在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下,使市场发挥基础性的作用。在党的十四大文件里多了几个“社会主义国家”,我说国家当然是社会主义国家了,所以用不着每句话都加“社会主义”,所以到了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的时候没有提“社会主义国家”,只提“在国家宏观调控下”。然后,我不赞成原来的定义:首先,“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好像是要表达国家宏观调控是前提条件,要发挥市场调节作用,需要先让国家宏观调控一下,那市场作用该怎么发挥呢?应当是国家宏观调控作为主要内容,而不是前提条件。其次,配置资源的主体是市场,而不是政府。最后我说,什么叫“宏观调控”?就是间接调控,就是国家运用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和必要的行政手段,而不是主要用行政手段。另外,谁来宏观调控?国务院说我代表国家,到了地方它说我要进行宏观调控,都要争这个调控权,实际上,这个宏观调控变成计划经济的翻版了,成行政手段了,行着宏观调控的名义,实际上是计划手段的实质,那怎么行?

  10月11日,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召开。从11日到14日,全会安排了3个半天,对《决定》讨论稿进行讨论。出席全会的中央委员、候补委员和列席会议的有关同志提出的意见和建议,涉及粮食生产、扶贫开发、安全生产、科技教育等很多个方面。起草组也吸收一些好的建议对《决定》讨论稿进行了认真修改。10月11日晚,胡锦涛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起草组根据修改意见,连夜对《决定》讨论稿做了24处修改。12日晚和13日下午,起草组连续召开全体会议,对讨论稿做进一步修改。14日上午,根据当天上午全会讨论情况,起草组对讨论稿又进行了一次修改。14日下午3点钟,《决定》获得全会的一致通过。

  总的来说,《决定》有几个创新点:第一,提出了大力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使股份制成为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第二,要完善国有资本有进有退、合理流动的机制,进一步推动国有资本更多地投向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第三,提出大力发展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非公有制经济是促进我国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力量。原来在“重要力量”后面还有“和生力军”四个字,后来我提出有“重要力量”就行了,“和生力军”可以不写,因为有些领域非公有制经济已经成了主力军,例如就业问题,4/5是靠非公有制经济解决的。最后就把“和生力军”删去了。第四,提出产权是所有制的核心和主要内容,建立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现代产权制度。第五,最重要的是,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的论断。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提“以民为本”还是提“以人为本”,起草组做过认真的讨论。我赞成提“以民为本”,因为我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是“中华人共和国”;毛主席提到“为人民服务”,而不是“为人服务”;“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就有代表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提法;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情为民所系,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都讲的是“民”。所以,我主张提“以民为本”。当时温家宝总理反应很敏捷,立即用了一句“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古语。会上,郑必坚同志提出“以民为本”政治色彩浓,因为有些不是“民”,是不是可以扩大到“以人为本”。最后中央文件上用了“以人为本”。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