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5-11 / 属性:回忆述评-亲历自述
当时的国营企业是“企业办社会”的模式,工厂里头还要办学校、医院等。后来我们觉得这种模式不行,需要整顿管理,就要把非生产型的部分与企业脱钩。那么就出现了多余的劳动力,这部分怎么处理?我记得在试点的时候,他们把工厂改造,新建成20万平方米的商场。当时不知道怎么处理工厂里的废旧建筑材料和精简下来的人员。后来,我们想了个法子,用工厂的废旧材料盖了一些房子,让精简下来的工厂人员在这里办印刷店、办餐馆、办商业零售等。等他们赚钱了,能够自给自足了,这些人才跟工厂脱钩。这是将工业人员转成商业人员了,同理,商业也可以转工业和服务业,我们就采取这种自我消化的方式。
那时候,我们跟财政部门也协商过一些办法。我记得有一个工厂办起来了,没有流动资金,又向银行贷了款。但这个企业刚建不久,没赚多少钱,就面临着向银行还钱、税务部门又马上要征税的两难境地。我们当时就研究,让它先还银行贷款,因为银行有钱就能再贷给别人。但是税务部门不同意这种做法。我对税务部门说:“想想看,它这工厂不办了,你到哪里收税啊?你是放水养鱼,还是让这条鱼没有水干死了?等它发展起来把银行贷款还清了,银行又可以贷款给别家企业,税收不是更多了吗?”当时争论得很厉害,直到后来省里肯定了我们的办法,争论才停止了。
(“口述改革”访谈笔录内容未经许可,不得转载,一经发现,我们将依法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