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密码登录
  • 验证码登录
忘记密码 还不是会员免费注册
还不是会员免费注册
  • 注册
已有账号,请登录
  • 手机找回密码
  • 重置密码

1986年,铁饭碗被打破了

2021-05-13 / 来源: 半岛都市报  / 属性:媒体报道-报纸文章

收藏
摘要:1986年,全国开始改革劳动制度,涉及国营企业招工、待业保险、劳动合同制度和辞退,此后,企业员工一律实行劳动合同制。这项从1984年开始,直至1995年才最终完成的伟大变革,在推动社会飞速进步的同时,也从根本上改变了人们的思想和生活。如今,招聘、竞聘、辞退等已成为劳动就业领域的常规模式

1986年,全国开始改革劳动制度,涉及国营企业招工、待业保险、劳动合同制度和辞退,此后,企业员工一律实行劳动合同制。这项从1984年开始,直至1995年才最终完成的伟大变革,在推动社会飞速进步的同时,也从根本上改变了人们的思想和生活。如今,招聘、竞聘、辞退等已成为劳动就业领域的常规模式。

“铁饭碗”助长职工惰性

通过劳动部门招工,然后再进行分配,在1986年之前,这是天经地义、人们习以为常的事情。经历过几千年农耕社会的中国,温饱问题始终是绝大多数时期要解决的问题。在这种背景下,“饭碗”成为深植在几千年中国人心灵深处的渴望,稳定的“饭碗”更是大多数人的追求。

从建国后到1986年的中国社会,一次分配定终身的用工制度得到了广大群众的认可,然而这种劳动制度存在的“终身制”、“铁饭碗”、“大锅饭”弊端逐渐让企业失去了活力。国家对企业管得太多,统得太死。在党委领导下的厂长(经理)负责制让厂长的自主权力非常小,不要说开除违犯纪律的职工,厂长就连扣罚工资奖金的权力都没有。

在这种情况下,职工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甚至干与不干一个样,严重挫伤了工人的生产积极性。因为无权开除职工,企业职工管理很困难。“大锅饭”、“铁交椅”也使厂长根本不用操心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那时候,企业连修一所公厕都必须向市政府提出申请,因为“企业没有资金”。

工人的生产积极性被挫伤,企业的活力被削弱。在这种情况下,改革劳动制度,适应生产力发展成为必然。

1986年,实行合同制改革

签订劳动合同对于习惯了稳定的饭碗的工人来说,是一件难以接受的事情,因此遇到的阻力也是现在难以想象的。

1986年4月1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关于认真执行改革劳动制度几个规定的通知》。《通知》指出: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的《国营企业实行劳动合同制暂行规定》、《国营企业辞退职工暂行规定》和《国营企业职工待业保险暂行规定》,即将由国务院发布施行。同时,《国营企业招用工人暂行规定》也将由国务院审定后发布施行。7月12日,国务院正式发布上述规定,并将《国营企业辞退职工暂行规定》更名为《国营企业辞退违纪职工暂行规定》。此后,山东省对四个规定也做出实施意见。根据这些文件精神,劳动制度重大改革全面启动。合同制改革在理解与不理解中,坚定地走上了历史舞台。

“铁饭碗”被彻底打破

“铁饭碗”、“大锅饭”、“铁交椅”被称为“三铁”,是束缚企业活力的三项制度。随着“铁饭碗”被打破,其他的两个方面也逐渐被打破,企业自主权越来越大,企业的活力得到了释放。

改革之前,企业的所有收入都是国家的,职工工资由国家控制,定级涨工资,全国一盘棋,整个社会像一个设定好程序的机器人一样,按照规定的动作前进。如果没有意外,一个人从进入工厂到退休的工资基本上能自己算个明白。企业领导为职工涨工资、奖金的权力非常小,从1982年到1985年,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厂长有权对百分之三的有特殊贡献的职工晋级,即涨工资。这部分工资也是从财政上出,而不是由企业自行控制。

在用人上,1986年改革后,企业招人仍需到劳动部门申报计划,然后在劳动部门的劳动力市场上按照规定招收,不能随意面向社会招人。

这种进步在其后的几年间更为明显。1992年,国务院《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转换经营机制条例》颁布实施,劳动部门下放了7项权力:放开招工用工人数、形式、时间、区域,放开全员劳动合同制试点企业富余人员在内部消化的限制,适度放开职工调配权,放开对企业内部机构设置和编制定员等的审批权。企业开始享有劳动用工权,可以自主决定招工的时间、条件、方式、数量。

1995年1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出台,明确了企业实行劳动聘用制,从法律意义上,彻底打破了“铁饭碗”式的就业制度。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