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5-14 / 来源:中国改革论坛 / 属性:理论研究-理论文章
2006年3月25日,由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主办的第57次中国改革国际论坛在海口开幕,本次国际论坛以“中国新农村建设:乡村治理与乡镇政府改革”为主题,重点研讨如何通过体制创新,完善有效保证新农村建设顺利进行的体制、制度和机制。
吴象(国务院原农村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首先声明一下,题目有点改动。建设新农村要尊重农民的主动性,特别是听了上午赵树凯先生个秦晖先生的讲话之后,我坚决改了,划得一塌糊涂。声明一下,错误的地方请大家指正。
当前的新农村建设是我们建设全面小康社会和构建和谐社会的一个战略性工作,同时也是20多年农村改革的继续和发展的新阶段。因此,研究当前的情况之外,也要研究农村改革的进程,吸取他的经验教训。我只说一点,要尊重农民的主动性。
中国的改革从农村开始,这句话没有错,但是不准确。一开始国务院抓的改革是扩大国有企业的自主权,最后扩来扩去扩不动,农村自发的改革,包产到户。无心插柳柳成荫成了气侯,为什么农村会这样?主要是农民自己行动起来,而领导尊重农民自主权,承认农民一些违反现行制度的突破了,不能防改,不能压制,而是调查研究,来对照自己现行政策,纠正改正自己现行政策,改善自己现行政策。出的五个一号文件,就是使农村改革初步取得成功。但是,尊重农民的自主权,农民自主的选择就是市场倾向。所以农村改革一开始就是市场倾向,那时不敢说市场,更不敢说是市场经济,连商品经济都不敢说,只能说是商品交换和商品生产,到十二届三中全会才提出,有计划的商品经济。这个问题才算初步解决,那时候劳动力还不能叫商品,土地也不允许叫商品。包产到户、社会主义基本都认为包产到户是,愿意包产到户的农民,支持包产到户的领导干部都认为包产到户都是资本主义,是这样的情况下,是农民的行动,不是理论上谁说服了谁,而是农民的行动,农民包产到户大大增产了,改变了现状了,说服了大家。所以这是亿万农民的行动,而领导又尊重这个行动,调查研究。尊重农民的自主权,拿农民的经验,写到文件没有?这是第一点。
第二,我们不要小看包产到户,虽然没有改变所有制,没有改变土地的所有制,但是通过承包,把土地的生产、经营这个权利交给了农民。这个解决是很初步的,只是一点点,但是,农民有了这样的自主权,有了处置剩余财产的处置权,也就是农民的家庭农户有了积累财产这个权利。就是农民的积极性一下子迸发出来。
第一点是尊重农民的自主权,第二个不属于完全的改革解决了中国特色这个问题,使中国农村向市场经济发展。
第三,在这个基础上,农民把农村经济发展起来,农民的积极性起来以后,农村里面的能人变成万元户、专业户,乡镇企业大大发展,农民企业家、私营企业纷纷出现,农村经济就发展了,农村经济超过了城市的经济。那段农村超过城市。
第四。农村经济发展,农民增加了一点,其实增加得很少,但却有效地消化了原来国营生产的三大件,自行车、手表、电视机,促进了国有企业的发展。
尊重农民的自主权,农民迫于生活的要求,有一些政策超过了现行的制度,改进、完善自己的政策带领农民向目标前进。所以,这一点,尊重农民的自主权,是五个一号文件的总精神。是农村改革的标志,有分类指导、多样化、看三年,等等,很多具体的东西都是从这里来的。今天的新农村建设,上午许多同志听到,很多基层的同志也谈到,不是政府给多少钱,办多少钱。现在建设新农村,吉林搞了一个村,结果这个村新农村住户是80%是区里的干部,是小老板,和农民没有关系,这是虚假的,这一点非常重要。
当然,现在回头来看,当时的改革是摸着石头过,连改革的目标都是若明若暗。所以解决了一方面,另外一方面出现新的问题,新的模式在哪里就出来了。以权谋私、权钱交易,发展到贪污腐败。最后,我觉得现在的研讨会很好,专家、学者带有民间的色彩,不是一来就作结论,不是官员下指示,这个研讨会专门吸收了基层的同志,可以把许多不同的意见由不同可以进行讨论,有争论不妨,有共识逐步扩大,真正吸收经验教训,有这样好的经验教训,这样困难的道路已经走过来了,走到今天,取得这样伟大的建设,新农村建设一定会走到更光明的前途。
感谢邀请我来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