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密码登录
  • 验证码登录
忘记密码 还不是会员免费注册
还不是会员免费注册
  • 注册
已有账号,请登录
  • 手机找回密码
  • 重置密码

中央农村政策研究室历史沿革

2021-05-06 / 属性:回忆述评-历史研究

收藏
摘要: 1979年3月组建国家农业委员会(简称农委)。

1.1979年3月组建国家农业委员会(简称农委)。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加强农业,为此,在1979年3月,成立国家农委,统一领导协调农口各部门和有关单位,

——农委主任初是王任重,1981年后为万里

——常务副主任张华平,副主任还有张瑞山、张秀山、杜润生、何康。

——内设办公厅、政策研究室、计划局、科教局、宣传局、区划办等。

2. 1982年4月28日成立中共中央书记处农村政策研究室(1988年改称中共中央农村政策研究室)。5月7日成立中国农村发展研究中心(以后改称国务院农村发展研究中心)。

1981年6月召开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中央领导人事变动,华国锋辞去党中央主席职务(改任副主席),胡耀邦任党中央主席,赵紫阳任党中央副主席,后任国务院总理。翌年年初决定精简机构,撤销农委。杜润生同志感到,当前农村正在发生大变动,问题很多,需要研究和解决;而农村工作干部多不愿意搞这一行,散去容易,再集中就很难。于是,去找中央领导,请示成立一个精简的农村政策研究室,得到批准。他从党中央系统和国务院系统分别争取到总共120多人的编制和经费,在1982年4月28日成立中共中央书记处农村政策研究室(1988年改称中共中央农村政策研究室);5月7日成立中国农村发展研究中心(以后改称国务院农村发展研究中心),两个牌子一套人马,在原地办公(后来分一部分到西四砖塔胡同56号)。

——农研室主任是杜润生,副主任谢华、刘堪、翁永曦;

——农研中心主任也是杜润生,副主任郑重、武少文、杨钰、吴象,后加朱厚泽、张根生、王郁昭

——内设机构:一组(综合、生产力),负责人祖国補;二组(体制、生产关系),负责人张云千;三组(山区、林业),负责人李占奎;四组(宣传、上层建筑),负责人黄道霞;五组(战略研究)暨联络室,主任卢文(其后王岐山任副主任),由联络室编辑出版内部不定期刊物《农村问题论坛》;负责联系组织全国从事农村问题研究的专家、学者和一部分实际工作人员,按农研室的要求,设立课题,开调查研究,提供研究成果,对有争论的问题组织论证,供农研室作为决策的参考;办公室,主任王胜;资料室,主任戴清祺;人事组,负责人施铸英。随着农村改革的深入,面对农村经济发展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农研室内设机构也适时做了调整,先后:增设“流通组”,承担农产品流通体制和农村金融问题研究,负责人是段应碧;增设“基层组织组”负责农村基层党组织状况的调研;增设“农村改革试验区办公室”负责协调指导全国农村改革试验的工作,王岐山任主任;增设“统计分析室”,承担全国农村固定观察点信息收集处理及定量研究工作。

——国务院农村发展研究中心发展研究所。1981年7月15-8月10日,由国家农委和中国社会科学院组成联合调查组,对滁县地区大包干到户的。情况及发展趋势,作了全面调查。这个调查组是由社科院农经所,北京天津、沈阳等有关大学的青年科研人员和理论工作者组成的,由北大经济系总支书记杨勋(女)带队,成员包括陈锡文、杜鹰、邓英淘、周其仁、王小强、张木生、白南生、谢扬、陈一咨等20多人(滁县地委研究室也派出崔传义等人陪同调查)。最后总理和万里接见了这批年轻人,并决定把他们留下来(少数人仍回原单位),在杜润生领导下组成了“国务院农村发展研究中心发展研究所”。王岐山陈锡文林毅夫、杜鹰等先后担任过正副所长。

——农研中心下设评议委员会。主任谢华,副主任郑重、卢良恕、卢文,后加黄青禾,对研究成果给予评奖。在全国聘请了120多个农村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和30多个评议委员。

——农村改革试验区和固定观察点。农研室在安徽阜阳地区建立了全国第一个农村改革试验区。在这个基础上,农研室先后在15个省、市、区,建立了1 8个各种不同类型的试验区,同时还建立了400多个固定观察点,每年都派出许多青年同志到试验区、观察点去工作。


3. 合并至中央政策研究室。1989年,中共中央农村政策研究室与中央政治体制改革研究室[1]合并为中央政策研究室。 




[1]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成立于1981年,原称中共中央书记处研究室,于1987年胡耀邦下台后被撤销。改为中央政治体制改革研究室。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