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密码登录
  • 验证码登录
忘记密码 还不是会员免费注册
还不是会员免费注册
  • 注册
已有账号,请登录
  • 手机找回密码
  • 重置密码

湖北省沙市城市经济体制综合改革试点的历程及经验

2021-05-11 / 属性:回忆述评-历史研究

收藏
摘要:1981年7月,国务院确定在沙市市进行了城市经济体制综合改革试点,在国务院体改办和中共湖北省委、省人民政府的直接指导下,沙市市坚决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有关精神,按照国务院批准的经济改革试点的总体方案,在生产、流通、分配、城建、科技、教育等方面开展改革试验,实行“综合试点、纵横推进、突出中心、渐进展开”的方式,加快沙市市经济发展的进程,取得突出成绩,为全国城市经济体制综合改革提供了经验。

沙市位于长江中游荆江河段北岸,东连武汉,西接巴蜀,南靠湖南,北通荆襄,水陆交通便利,历来是连接东西,沟通南北重要交通要地和鄂南、湘北、川东物资集散地。解放后,沙市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充分发挥城市功能,采取灵活变通的具体措施,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把沙市建设成为一座新兴的轻纺工业城市。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沙市人民解放思想,进行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工作。1981年7月,国务院确定在沙市市进行了城市经济体制综合改革试点,在国务院体改办和中共湖北省委、省人民政府的直接指导下,沙市市坚决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有关精神,按照国务院批准的经济改革试点的总体方案,在生产、流通、分配、城建、科技、教育等方面开展改革试验,实行“综合试点、纵横推进、突出中心、渐进展开”的方式,加快沙市市经济发展的进程,取得突出成绩,为全国城市经济体制综合改革提供了经验。

一、沙市工业的迅速发展和经济管理体制的初步改革,奠定了城市经济体制综合改革试点的基础

沙市在历史上不仅是一个较为集中的粮棉集散地,而且是一个工业品的转手批发市场。从南北朝开始,长江中下游往来的船只多在这里汇集,沙市商业经济已有了相当的发展。到宋朝,沙市沿江一带有居民三千多家,市内十里长街,列巷九十九条,每一行业各占一巷,商业和手工业十分活跃。宋朝诗人陆游和明朝诗人王启茂曾分别写下“沙头巷陌三千家,烟雨溟溟开枯花”和“沙津无物不繁华,楼阁春藏十里花”的诗句。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以后,中日《马关条约》将沙市辟为五口通商口岸之一,英国、日本国等资本主义国家在这里辟租界、开洋行、设海关、进行经济掠夺,加之国民党腐败政府的黑暗统治,使沙市经济遭到严重推残,到1949年解放时,已完全失去了历史上的繁荣景象,百业凋零,民不聊生,变为一座衰微破败的消费城市,全市工业仅有一个8400纱锭的纱厂、一个小打包厂、一个100千瓦的小型发电厂,以及十几家手工业作坊,商业主要是倾销洋货和转手江汉平原的粮棉资源。全市工业总产值1345万元,财政收入仅37万元。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沙市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发挥城市组织生产的作用,结合本地实际,采取灵活变通的具体措施,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及时进行了商业转工业和改变企业管理体制的初步变革。大力发展工业,改善工业结构,推进了工业经济的迅速发展。通过“母鸡下蛋”,因地制的办法发展工业企业,到1978年形成有纺织工业企业34个,机械工业企业28个,一轻工业企业25个,二轻工业企业34个,化学工业企业15个,电子工业企业9个的著名轻纺工业城市。

沙市的地方工业,是靠小队伍、小厂房、小设备、小批量起步发展起来的。尽管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前30年,沙市在国家高度集中统一的管理体制下,灵活地发挥地方体制的作用,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是,由于整个经济体制还存在许多不完善的地方和随着国民经济的调整,市场竞争的发展,阻碍经济发展的消极因素便不断增多,那些小企业就明显暴露出“小而全”、厂小力薄、竞争力不强的弊病。要想解决这些消极因素,推动经济的快速发展,就必须进行新一轮的改革和探索。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共沙市市委、市人民政府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指导思想,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从扩大企业自主权入手,开始进行经济体制改革,把工业的改组联合作为新一轮改革的突破口,对工业管理体制进行改革试验。当时,正处于国民经济调整和市场竞争较激烈的时期,一部分企业“吃不了”与“吃不饱”和一部分产品供不应求与滞销积压的矛盾突出,沙市市委通过认真分析面临的新形势,认识到要搞好工业改组联合,必须贯彻“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八字方针,以发展有生命力的产品为重点,以组建企业性公司(总厂)为主要形式,以提高经济效益为目的,发挥联合起来的优势,扬长避短,使全市工业在调整中前进,在改革中发展。根据这种指导思想,市工业部门通过调查研究,制订了《关于建立专业公司(总厂)若干问题的暂行办法》和工业改组联合发展规划。联合的具体作法是,按照生产过程中企业之间的内在联系和专业化协作、经济合理的原则,从生产长线产品的能力弥补产品能力的不足,以生产优质产品的企业带动与改造产品质量差的企业,把“吃不了”的企业与“吃不饱”的企业组织起来,共同发展适销对路的产品。按照此办法,“从1979年开始,全市先后三批组建了机床、广播电视、仪器仪表、毛巾、床单、服装、阀门等12个公司(总厂)”<1>。这些公司(总厂)成立初期,虽然在统一制订发展规划、组织内部协作、服务生产等方面做了一些工作,但由于还不是经济实体,便在调整工业产品结构,进行专业化改组,集中资金重点进行技术改造等许多重要环节上很难迈开步子,处于调不动、改不了的被动地位。这些问题表明,如果不把公司(总厂)办成在国家计划指导下,对国家承担经济责任,对所属企业进行统一管理,有经营管理自主权的独立核算的经济组织,就很难发挥组织起来的作用,反而增加了一个管理层次,达不到改组联合的目的。针对这种情况,沙市市委在1979年下半年开始进行了扩大企业自主权的试点工作,果断地把已组建的公司(总厂)定为扩权单位,实行利润留成。

1979年至1980年,沙市市先后分3批在占全市42个国营企业中进行了扩大企业自主权的试点。由集体企业组建的公司(总厂)则参照国营企业扩权的办法,将税后利润建立公积金、公益金和奖金。同时,还扩大了公司(总厂)部分生产计划权、部分产品销售权、内部价格制定权、留成资金使用权、中层干部任免权、机构设置和人事管理权等。这样,就使公司(总厂)成为名符其实的经济组织,有条件对内实行企业化管理,有经济实力和经济手段来搞好改组联合,把企业经营成果同职工物资利益结合起来,把经济责任、经济效果、经济利益结合起来,充分利用生产发展基金,大搞现有企业挖潜革新改造;利用福利基金兴办福利事业;利用奖励基金贯彻按劳分配的原则。充分发挥经济的纽带作用,有着行政管理机构无法比拟的优越性。同时,还把改组联合与增产节约运动相结合,狠抓经济效果,促进生产发展。在这种情况下,1979年首批组建的6个公司(总厂)都超额完成了国家计划,工业总产值比1978年增长31.7%,利润增长102%。沙市广播电视公司是由5家工厂和一个研究所组建起来的。公司成立后,他们按专业化分工调为9个生产厂、一个研究所和一个电子技校。经过改组,打破“小而全”,生产联成线,提高了生产力。收音机和石油仪表的产量比1978年有了大幅度增长,1979年共设计试制、批量生产收音机的新花型、新品种22个,比前3年的总和增长2倍。扩大自主权后,公司进一步严格了内部的经济核算,厂与厂,厂与公司都实行了经济合同制,并实行了奖励基金,进一步调动了广大职工的积极性,后3个月的产量、质量、利润等主要指标月月创历史最好水平。收音机月平均产量比前9个月增长91%,利润月平均水平比前9个月增长3.13%倍。实践表明,工业联合改组加上自主权,企业公司(总厂)就如鱼得水,如虎添翼,充分显示了联合改组的生命力和优越性。湖北省人民政府《批转沙市市革委会关于1979年工业改组试点工作情况的报告》指出:“沙市市根据省委的部署,1979年开展了按专业化协作原则改组工业的试点工作,取得显著成果,通过改组,不但做到了截长补短,扩大了适销对路产品的生产能力,而且做到当年大幅度上升,产品质量提高,花色品种增加,成本显著下降,利润成倍增长,企业经营管理大大加强,省人民政府认为沙市市的经验是好的。”<2>

1980年以后,沙市在总结工业改组联合经验的基础上,坚持办企业性公司的正确方向,又分期分批组建了阀门、仪器、仪表、服装、食品、日用化工、自行车、床单、毛巾等公司(总厂)。到1982年上半年,湖北省委、省政府为了支持改革,将9个省属企业下放沙市。此后,沙市又组建了纺织、化工、电子3个行业性公司,并撤销了几个工业主管局。到1982年底,全市已组建15个公司(总厂)。这些公司(总厂)组建后,按产品、工艺、零部件和技术后方的需要进行分工,调整为71个专业生产厂和6个科研所。同时还发展了10个与“三办”(社办、校办、街办)工厂合资经营的企业,有4个工厂与原料产地联营,5个工厂与大专院校、科研单位搞技术联合。通过联合,使那些困难企业走上了“复兴”之路。

1981年1月,国务院总理到沙市视察工作时,专门听取了沙市市委和4个公司(总厂)领导的汇报,对沙市改组、联合工作提出了许多重要意见和要求,指出:“在调整时期改组、联合,这是一个很好的机会。要把调整、改组、联合结合起来抓”<3>。

为了贯彻执行国务院领导的指示精神,使新组建的经济组织不断地巩固完善,提高经济效益和竞争能力,沙市又着重抓了以下6项工作:一是合理解决公司(总厂)内两种所有制工厂的利益分配,。二是改善了公司(总厂)内部集权与分权的关系。根据不同情况,区别对待,合理划分,既有利于统一领导,又有利于分组管理。三是根据市场的变化,及时调整了一部分公司(总厂)的服务方向和内部生产组织结构,使生产专业化和品种多样化同时发展。四是在联合改组的基础上,开始有计划有重点进行合理的技术改造,使联合改组显示出更大的优越性。五是普遍加强了科研设计和经营销售机构,发展了一批新产品,增强了企业对市场的适应性。六是对少数问题较多的公司(总厂)的领导班子进行了整顿和加强。由于加强了以上工作,公司(总厂)在联合中发展,在整顿中提高,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3年来,在基本上没有新增能力的情况下,生产稳步增长,利润逐年上升,不仅一批“优质”、“拳头”产品(沙市把适销对路的出口、名牌产品称为拳头产品)得到发展,而且带活了31个产销困难的企业。特别是机械、化工等一批重工业企业,通过与轻纺企业联合,转变生产方向,扩大服务领域,也渡过了暂时的困难。1979年至1981年,沙市重工业平均每年仍保持了7%的增长速度。沙市工业改组、联合、扩权的成功实践,推进了沙市工业经济的发展,为城市经济体制综合改革拉开了序幕。

二、国务院确定沙市为全国第一轮城市经济体制综合改革试点,加快了沙市城市经济体制综合改革的步伐 

沙市在进行以工业改组、联合、扩权为主要内容的经济体制改革时期,正是我国进行经济体制改革的起步阶段,“各地区、各部门根据中央和国务院的指示,对经济体制进行了一些初步改革,取得了显著成绩,也积累了不少经验。但是由于这些改革都只是单个企业、公司或行业的改革,而且是利润分配的改革,所以改革的经验都是带有局限性的,缺少一个城市综合改革的全面经验。”<4>

国务院体制改革办公室为了给调整时期以后全面改革作好准备,为制定全面改革方案打好基础,急需选择一、二个中小城市进行改革的综合试点。1981年6月上旬至7月上旬,国务院体改办调查组“到沿长江的几个城市进行了一些调查,经过比较,认为沙市市是进行体制改革综合试点比较合适的地方。第一、工业结构比较简单,而且都是小企业,1980年底,全市工业企业总计为278个,其中省属企业12个,市属企业266个。小企业270个,占总计的97%。集体所有制有201个,占总计的72%。第二、工业调整任务小,该市的大部分是轻工业,轻工业的产值占总产值的77%。而且它的机械工业、电子工业等等已在一定程度上进行了改组、联合,调整任务已经不大。第三、领导对改革的态度比较积极,干劲比较大。他们在改组联合方面已经取得了比较大的成绩,也希望进一步改革。”<5>,因此,国务院体制改办公室调查组提出在沙市市进行经济体制改革综合试点工作,并同湖北省委和沙市市委进行了商量,湖北省委和沙市市委都表示同意。

国务院体制改革办公室通过与湖北省委和沙市市委研究,初步拟定了沙市经济体制改革综合试点工作10个方面的内容,于7月24日向国务院呈送《关于在湖北省沙市市进行经济体制改革综合试点的报告》,提出“在沙市进行经济体制改革综合试点”。7月31日,国务院总理亲自批示,同意在沙市进行试点工作。此后,国务院有关部、委和湖北省及沙市市对改革综合试点方案、目标设想和内容进行多方面的调查研究和协商准备。1982年2月底,省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和沙市市体制改革办公室共同制定,经湖北省委和沙市市委初步讨论通过的试点方案送审稿。3月9日,中共湖北省委副秘书长吕乃强和中共沙市委副书记王开炳一行7人,到北京向国务院汇报沙市市经济体制改革综合试点的方案和准备情况。

国务院秘书长杜星垣主持召开了汇报会,参加会议的有国家经委副主任赵荫华、轻工业部部长宋季文、化学工业部部长秦仲达、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刘鸿儒、全国总工会书记处书记齐平、国家人事局副局长王榕、国家劳动总局局长何光、国家物资总局副总局长啸谷、国家物价总局副总局长成致平国务院体制改革办公室副主任周太和及局长宋一峰等14个有关部委的领导。会议开始由国务院体制改革办公室副主任周太和介绍了国务院确定在沙市进行经济体制改革综合试点的过程和近半年来工作进展情况。中共湖北省委副秘书长吕乃强汇报了经湖北省委和沙市市委初步讨论通过的《沙市市经济管理体制改革综合试点方案》<送审稿>,这个方案根据国务院总理在全国五届人大四次会议“提出的体制改革的基本方向和设想,提出沙市试点的主要内容”。<6>“与会同志一致认为这个方案是比较切合实际的,也是可行的,对方案总的原则方向和主要内容表示赞成”<7>会议指出,“湖北省沙市市经济体制改革的综合试点,目的是为今后全面体制改革作好准备,取得在一个城市同步配套、综合改革的经验。”<8>因此,既要积极,又要稳妥。并强调,改革要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从全面整顿企业,健全经济责任制入手,积极推进企业联合改组和技术改造。沙市试点要在省、市领导下进行。国务院体改办和各部委要支持,应当派人去,会同省市工作组一道搞好协调,做好参谋工作,一定要相互配合,把试点工作稿好。会议以后,1982年3月31日国务院下发了《湖北省沙市市体制改革试点工作汇报会议纪要》。

根据国务院召开的湖北省沙市市体制改革试点工作汇报会议的精神,在国务院秘书长具体安排下,3月17日,国务院体改办宋一峰局长和国家经委、计委、财政部、中纺部、商业部、全国总工会、国家人事局、劳动总局组成的沙市体制改革试点工作组的12名同志到达武昌。18日,湖北省委第一书记陈丕显,省长韩宁夫召集会议,和国务院沙市体制改革试点工作组一起,对沙市试点工作进行研究,会议听取省委副秘书长吕乃强汇报前一段试点准备情况和到国务院汇报的情况,宋一峰局长传达了国务院领导关于在沙市搞试点的指示精神和国务院体改办对沙市市试点的意见。省委第一书记陈丕显,省长韩宁夫讲话,表示坚决贯彻落实国务院领导的关于在沙市搞试点的指示精神和国务体改办对沙市市经济体制改革试点的意见。为此,会议决定成立了由省经委副主任伍嘉谟任组长,省委副秘书长吕乃强和省委组织部副部长顾鸣岐任副组长的湖北省沙市体制改革试点工作组。会议还决定沙体制改革试点,在沙市市委统一领导下进行,沙市体改委由市委书记兼市长穆常生挂帅。

3月22日,由国务院和湖北省沙市体制改革试点工作组23人到达沙市,工作组中有部、委负责人4名,正副局长4人,正副处长7人。沙市市委非常重视改革试点工作,成立市经济体制改革委员会,由市委书记、市长穆长生任主任,下设改革办公室,在沙市市委的统一领导下进行工作。试点工作组首先与沙市体改办的同志一起对试点工作进行了研究。并召开沙市市委常委会,研究开展体制改革试点工作,提高对改革的认识,统一思想。宋一峰局长在常委会上传达了国务院领导关于在沙市搞试点的指示精神和国务院体改办对沙市市试点的意见和湖北省委第一书记陈丕显,省长韩宁夫指示,作重指出:经国务院总理批准“决定在沙市进行体制改革试点”。“根据中央和国务院领导同志的指示,现在全国经济体制改革方面就是要总结前一段体制改革经验,经过周密调查研究,反复论证,尽快制定一个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总体规划,逐步实施。为此就要选择一两个城市进行综合性试点,以取得必要的依据和经验”。<9>

根据工作需要,国务院和省工作组一起,划分为机构改革、整顿企业、改组联合、计划体制改革、财政体制改革、劳动工资改革6个小组。沙市市直机关抽调了36名干部,分别参加6个小组工作。试点工作从机关机构改革、全面整顿企业、纺织行业的改组联合三方面开始。工作组经过1个多月的调查研究,从沙市的实际情况出发,制订了一个比较合理的市直机关机构改革方案,从5月份开始进行改革。为了全面整顿企业,市里成立企业整顿办公室,对企业进行全面整顿和实行改组联合,确定第一批整顿的有47个,其产值全市工业总产值65%,利税占全市85%,涵盖所有重点骨干企业。市里向其中25个企业派了体制改革试点工作组。企业整顿主要抓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发动群众揭矛盾,瞄准上海找差距,同时把经济形势教育结合起来。二是把企业整顿同当年生产结合起来,围绕提高经济效益,开展技术攻关,挖掘企业潜力。三是加强领导班子建设,健全生产指挥系统,搞好定员定额,提高科学管理水平。

经过几个月的调查研究和改革实践,对城市经济综合改革的方向、目标和内容等有了进一步的认识,1982年7月,国务院和省沙市市体制改革试点工作组与沙市经济体制改革委员会一起对综合改革方案的送审稿进行了补充和修改,制定《沙市市经济体制综合改革试点的初步案》<修改二稿>,以沙市市经济体制改革委员会的名义,直接上报国家经济体制改革委员会。国家经济体制改革委员会于8月5日批复:“原则上同意这个方案修改稿,可按此试行,同时建议组织各级干部广泛讨论,在实践中逐步完善。”<10>

《沙市市经济体制综合改革试点的初步案》<修改二稿>确定改革的基本内容主要有以下10个方面:(一)改革经济管理机构。总的要求是:加强集中统一,改变部门多、层次多、职责不清、互相扯皮的现象;党政合理分工,凡能独立进行经济活动的单位,逐步改为经济实体;加强综合管理部门,加强智力机构;明确各级领导和工作人员的职责;精减机关工作人员,改善干部队伍结构。从而做到机构设置合理,人员精干,职责分明,工作效率高。(二)联合改组。按照专业化协作和经济合理的原则改组现有工业企业,进一步打破部门、地区、行业和所有制的界限,把分散的“大而全”、“小而全”的企业,组成各种形式的经济联合体。联合体对内实行企业管理。(三)发展多种经济成份和多种经营方式。在坚持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的前提下,建立国营经济为领导,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经济成份并存的所有制结构,充分发挥集体经济、个体经济的辅助作用,以利于更好地发展生产、搞活流通、方便人民生活、解决城市就业问题。(四)改革流通体制,搞活经济。打破行政区划的界限,按中心城市设立批发机构,按经济流向组织物资和商品的流通,建立一个多渠道、少环节、开放的流通市场。(五)改革计划管理体制。按照计划经济为主,市场经济为辅的原则,根据企业在国计民生中所占地位的不同,所有制的不同,产品的重要性和种类、规格的多少不同,分几种类型实行不同的计划管理办法,包括指令计划、协作计划、指导计划和自主计划。在试点中,制定划分产品和企业的具体标准,确定具体的管理方法。(六)改革物价体制。在保证物价基本稳定的前提下,进行一些改革试验,在公司(总厂)内实行内部价格;对一些人民需要的小商品分步试行浮动价,并相应加强管理。(七)改革劳动工资体制。总的方向,是逐步改变人员能进不能出、能上不能下,以及分配上的平均主义、“大锅饭”。(八)改革财政和税收体制。按照国家和省的部署逐步实施。省对沙市的财政体制,己从1982年开始,改为总额分成。国家对企业的财政体制,对多数企业来说,逐步实行各种形式的利润留成。对小型国营企业实行利改税。(九)改革信贷体制。增加储蓄和存款种类,简化手续,加强贷款管理,更好地发挥信贷的杠杆作用,探索新的聚财、用财之道。(十)改革物资分配体制。改变部门对中央、省直、市属企业的直接分配,由计划部门进行综合平衡,市物资局统一上报下达组织供应。在物资分配方面,除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物资实行计划分配外,一般物资实行选购、代购等多种购销形式。

按照国家经济体制改革委员会原则同意的《沙市市经济体制综合改革试点的初步案》<修改二稿>。国务院和省沙市市体制改革试点工作组与沙市经济体制改革委员会一起抓试点的初步案落实,共同实施对沙市对综合改革试点工作。在生产、流通、分配、金融、税收、物价、科技、劳动工资、管理机构等各个领域进行了不同程度的经济体制改革试点。到1983年经济体制综合改革试点取得初步成效,其主要表现在六个方面

第一、进行了机构裁并工作。撤销重叠机构,合并业务关相机构,把独立进行经济活动的行政机关,尽可能的改为经济组织。加强综合管理部门,扩大各个部门和企业的权限。精减机构和机关工作人员,提高机关工作效率。只用了一个多月时间,就基本上完成了市级机关的人员精减、机构裁并和领导班子配备的改革工作。改革后,市委常委由原来的14人减为9人,市委副书记由8人减为4人,正副市长由8人减为5人;市政府各委、办、局由原来的66个精减、裁并为30个;全市副局长以上的干部由原来的216人减为97人,减少55%。平均年龄由50.6岁降为48.1岁,文化程度具有高中和相当高中水平以上的占65.5%,专业技术干部的比重也有较大的增加;党政群工作人员由1774人减为1331人,减少23.68%。在进行市级机构改革的同时,坚持“一竿子到底”的办法,对基层企业的管理机构也分批进行了改革,主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调整领导班子,把企业决策机构搞精干;二是精简科室机构,提高管理效能。为了全面整顿企业,市撤销重叠机构,合并业务相近机构,把独立进行经济活动的行政机关,尽可能的改为经济组织。加强综合管理部门,扩大各个部门和企业的权限。精减机构和机关工作人员,提高机关工作人员素质。

第二、整顿企业、联合改组、发展发展了经营责任制。按照专业化协作和经济合理的原则改组现有工业企业,进一步打破部门、地区、行业和所有制的界限,把分散的“大而全”、“小而全”的企业,组成各种形式的经济联合体。联合体对内实行企业管理。总结推广了沙市阀门总厂“合资经营、两次分成”的办法.沙市阀门总厂是1980年由全民所有制的阀门厂和集体所有制的铸造二厂、有色金属铸造厂、泵厂联合而成的。组建初期就计划在总厂统一领导下进行专业化调整和改组,但因为在两种所有制问题没有找到较好的分配办法而未能实现。从1981年初开始,该厂试行了“合资经营,两次分成”办法,即在联合各厂进行清产核资、分别记帐的基础上,将各自的固定资产、流动资金向总厂入股,由总厂统一管理使用,并以总厂为基本核算单位,实行合资经营。总厂实现利润后,两种所有制各厂利益分配采取两次分成办法:第一次是对相当于上一年的利润总额的部分,按联合各厂上年利润基数的比例分成;第二次是对当年增长的利润部分,20%按各厂的职工所占比例分成,30%按各厂入股资金的比例分成,50%按各厂上年利润的比例分成。由于这种办法充分照顾了现行政策规定,保证了国家、总厂、联合各方的利益,有力地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性,收到良好的效益。全市在1979年扩权的基础上,先后对42个国营企业进行了不同形式的利润留成或者包干办法,按财政部的有关规定,对全市国有工业企业进行了以税代利的政策,商业企业实行利改税,78%的国营商业网点实行了经营责任制,实行个人承包的有71人。到1982年底,全市已组建15个公司(总厂)。这些公司(总厂)组建后,按产品、工艺、零部件和技术后方的需要进行分工,调整为71个专业生产厂和6个科研所。同时还发展了10个与“三办”(社办、校办、街办)工厂合资经营的企业,有4个工厂与原料产地联营,5个工厂与大专院校、科研单位搞技术联合。通过联合,使那些困难企业走上了“复兴”之路。

第三、开放小商品市场,有计划的开放了500多种小商品,实行随行就市或者工商业协商定价,同时发展个体工商户近千户,使多年不见的个体商店发展起来

第四、在劳动工资方面进行改革,在市热水瓶厂等3个单位推行合同工、预备工制度和社会保险制度的试点。

第五、在银行系统试行浮动利率、同城结算、择优扶植、以销定贷等新的体制和制度。

第六、在科学教育方面进行改革,建立科学技术发展基金,对科技人员试行招聘和市内定向流动体制。并且大力发展各种形式的科学研究和生产联合。全市与全国50多个大专院校和科研单位建立了挂勾协关系,促进了新技术的应用和新产品的开发。

湖北省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座谈会总结推广了沙市经济体制改革综合试点的经验,即:按照生产经营活动的需要大力推进企业的改组联合、改革工业管理体制,建立科技发展基金、组织科技与生产。

三、沙市市经济体制改革综合改革试点的主要成绩和经验

沙市市是国务院确定的全国第一个经济体制改革综合试点的城市,在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共湖北省委省人民政府的领导下,国务院和湖北省沙市体制改革试点工作组具体指导下,经济体制改革综合改革显著成绩,其主要是通过改革全市建立了精干的管理体制,提高了办事效率。对于正确处理处理国家与企业个关系,使企业即有压力又有动力和活力。搞活了市场,方便了群众。促进就技术进步,提高了经济效益。使沙市在80年代涌现一批著名企业,名牌产品。活力28洗衣粉1986年荣获国家银质奖章,“活力28 沙市日化”全国闻名。荆江牌热水瓶,驰名中外,远销全世界150多个国家和地区,多次荣获国家银质奖章和北京国际博览会金奖。还有鸳鸯牌床单、沙隆达农用化工产品都荣获国家优质产品奖章。

此后,沙市在改革实践中,继续坚持以提高经济效益为基本指导思想,并把深化改革与“双增双节”运动相结合,采取“综合试点,纵横推进,突出中心,渐进展开”的方式,紧紧围绕搞活企业这个中心环节,着重抓了企业经营机制、劳动用工制度、金融体制、物资体制和财政体制改革,发展了横向经济联系等。到1987年,沙市城市经济体制综合改革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其主要特点,一是从生产领域的改革发源,扩展到各个综合经济领域;二是紧密结合企业改革这个中心,主要综合经济部门都不同程度地从多角度、多层次、多渠道、多方面作了些改革的尝试;三是经济体制改革、科技体制改革、教育体制改革相互交叉进行,涉及到工业、商业、财政、税务、金融、粮食、外贸、交通、城建、计划、劳动、物资、物价等17个方面,面比较广;四是在计划安排上,实行总体方案与单项改革方案相结合,在总体方案的指导下,有步骤地推进了一系列单项方案的制订与实施。

沙市市经济体制改革综合试点的实践,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这些宝贵经验,对于我们进一步深化改革,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其主要是

第一、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解放思想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法宝,改革开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这正是对我国革命建设历程的科学总结。沙市经济体制改革综合试点,是不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的结果。因此,我们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征途上,必须不断解放思想。     

第二、必须始终坚持党的领导,充分发动和依靠广大群众。中国共产党是全中国人民的领导核心。人民群众是创造历史的根本动力。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胜利,都是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充分发动和依靠广大人民群众所取得的。沙市经济体制改革综合试点,是在中央和省委的正确指导下,沙市市委的统一领导下,充分发动和依靠群众而取得的。改革试点从议定目标、内容、措施,到制订方案以及具体实施,都经过市委认真研究,上报省委,省委认真研究通过后,上报中共中央和国务院批准的。在实行中,采取了多种形式,广泛宣传发动群众,充分调动了一切积极因素。

第三、必须坚持科学发展、实事求是。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基础。科学发展观,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沙市经济体制改革综合试点,坚持实事求,是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因地制宜,科学制订各项改革措施,综合试点、纵横推进、突出中心、渐进展开,按照生产经营活动的需要大力推进企业的改组联合、改革工业管理体制,建立科技发展基金、组织科技与生产的联合,改革科技管理体制,重视科学技术在生产中的重要。是科学发展的具体体现

第四、必须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是中国共产党一贯提倡和发扬的革命精神。沙市经济体制改革综合试点实践中,始终坚持了“双增双节”、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

总而言之,沙市经济体制改革综合试点,达到了国务院体制改革办公室为了给调整时期以后全面改革作好准备,“取得一个城市综合改革的全面经验”,为制定全面改革方案打好基础的目的。1984年5月,湖北省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座谈会推广了沙市的经验。1984年12月20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二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中关于增强企业活力是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建立自觉运用价值规律的计划体制,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建立合理的价格体系,充分重视经济杠杆的作用,实行政企职责分开,正确发挥政府机构管理经济的职能,建立多种形式的经济责任制,认真贯彻按劳分配原则,积极发展多种经济形式,进一步扩大对外的和国内的经济技术交流,加强党的领导,保证改革的顺利进行等方面,借鉴了沙市市经济体制改革综合改革试点的经验,因此可以说明,沙市市经济体制改革综合改革试点是成功的。


注释

<1>湖北省沙市市经济委员会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关于在调整改革中组织经济联合几个问题的探讨》1981年3月.

<2>湖北省人民政府文件 鄂政发<1980>9号《湖北的人民政府批转沙市市革委会关于1979年工业改组试点工作的报告》

<3>中共沙市市委文件沙发<1981>4号《关于我市两年来改组、联合的情况和下一步工作意见的报告》。

<4><5>国务院体制改革办公室《关于在湖北省沙市市进行经济体制改革综合试点的报告》。1981年7月24日。

<6><7><8>《湖北省沙市市体制改革试点工作汇报会议纪要》1982年3月31日。

<9>《国务院体改办宋一峰局长沙市市委常委会上的讲话》1982年4月8日。

<10>国家经济体制改革委员会对《沙市市经济体制综合改革试点初步案》<修改二稿>的批复。1982年8月5日。

执笔:第一稿  熊传森   副编审

第二稿  段纪明  副主任副编审

说明:撰写本稿时,得到原沙市市委书记穆常生、市长王开炳、市委副书记余永信大力支持,在此表示感谢!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