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5-08 / 属性:理论研究-研究报告
我国对外开放的新形势和新格局
国务院特区办公室研究室
1992年初,邓小平同志亲临深圳、珠海经济特区和上海等沿海开放城市视察,作了一系列极其重要的谈话,肯定了经济特区取得的成就,指明了我国对外开放工作的发展方向。在邓小平同志南巡讲话及党的十四大精神指引下,我国的对外开放工作登上广新台阶.形成了沿海、沿边、沿江、内地相结合的、多渠道、多层次、全方位的对外开放新格局.建成了包括339个市、县、面积50万平方公里.人口3亿的对外开放地区。
1992年是我国对外开放这项基本国策更加深入人心的一年,也是对外开放各项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的一年。
(一)从沿海11个省、市、自治区看
1992年,沿海11个省、市、区(辽宁、河北、天津、山东、浙江、江苏、上海、广东、福建、广西、海南)实现乡以上工业产值173659亿元.增幅达26.94%,高于全国增幅5.24个百分点,其中增幅较大的有广东、江苏、浙江、海南.分别增长33%、43%、29%和28.95%,高于沿海地区的平均增幅。在全国工业总产值中.上述11个省、市、区的工业产值占61%;在全国新增工业产值中沿海地区占73%。沿海地区的工业完成出口交货值2535亿元,占工业销售产值的15%,比上年增长34%,高于工业的增长幅度。在新增的工业销售产值中靠出口实现的达20%左右.广东、福建、江苏达25%以上.。这说明出口工业占沿海工业的比重不断扩大。
据海关统计,1992年上述省、市、自治区的出口总值达679.96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0.39%,高于全国2.09个百分点;占全国出口总值的80%。全国出口新增殖中有89%是沿海地区实现的。在1992年的出口态势中,有以下三个特点:一是机电产品出口迅速增长。出口额达101亿美元,比上年增长高于全国增幅6个百分点.占全国机电产品出口总额的69%,占沿海地区出口总额的19%。二是两头在外加工贸易出口迅速增长。沿海地区加工贸易出口总值达373.43亿美元,占出口总额的55%,比上年同期增长22%。广东省是加工贸易出口最多的一个省,加工贸易出口值占沿海地区的加工贸易出口总值的68%,占广东全省出口总值的74%。三是外省投资企业出口迅速增长。沿海地区外商投资企业出口168亿美元,占沿海地区出口总值的25%,比上年同期增长44%。
1992年是沿海地区外商投资增长最快的一年。上述省、市、自治区共枇准外商投资项目37437个,合同外资金额501.24亿美元,分别比上年同期增长2.55倍和4.06倍。合同外资金额占全国的86%,项目数占全国的76.78%。外商投资主要来自港、澳、台.约占全部投资的81%。美国、法国、英国、泰国、新加坡等国的投资也大幅度增泛,分別增加4.69倍、27.86倍、4.89倍、5倍和5倍以上。
(二)从经济特区看
一是工业生产快速增长.经济效益显著提高。1992年深圳、珠海、汕头、厦门、海南5个经济特区的工业总产值达845.5亿元.国内生产总值达671亿元.分別比上年增长33%和25.7%。其中深圳市达374.29亿元.比上年增长40%,创造历史最好水平;工业出口产品产值达211亿元.增长37.1%,占工业总产值的59%以上。珠海、汕头、厦门工业出口比重均达50%以上。1992年海南的各项主要经济指标均比上年增长20%,以上,全省国内生产总值达130亿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1945元.达到全国平均水平;国民收入103亿元,比建立经济特区的1987年增长59%。外商投资企业巳经成为经济特区发展的重要力量。深圳、珠海的外商投资企业工业产值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60%。1992年各经济特区的工业产品销售情况良好,产销衔接,市场繁荣,企业经济效益良好,出现生产、销售和实现税利同步增长的良好势头。1992年5个经济特区的社会商品零售总额达309.5亿元,比上年增长30.4%。其中深圳市的社会商品零售额达116.32亿元,增长幅度达36.6%,,创历史最好水平。由于经济效益提高,财政收入也增长较快。1992年5个经济特区的财政收入达89亿元,比上年增长57%。其中深圳全年预算内财政收入近43亿元,增长57.3%。海南的财政收入达14亿元,增长50%,比1987年增长5倍。
二是进出口贸易大幅度增长。1992年各经济持区积极开拓国际市场,实施外贸市场多元化,使外贸出口取得了新成绩。据海关统计,1992年5个经济特区的外贸出口总额达124亿美元,占全国外贸出口总额的七分之一,比上年增长24%;进口总额达119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6.6%,继续保持顺差。说明经济特区以出口为主的外向型经济已进入稳步发展的轨道。深圳市1992年的进出口贸易总额达111亿多美元,比上年增长26.8%,其中出口60.8%亿美元,增长26%;进口50.3亿美元,增长27.7%。
三是外商投资急剧增加。1992年5个经济特区新签外商投资项目5386项,比上年增长1.1倍;协议外商投资金额87亿美元,增长1.7倍;实际利用外资18.8亿美元,增长87.2%,创造历史最好水平。其中深圳市新批外商投资项目1561个,协议外商投资25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7亿多美元,分别比上年增长58.3%、1.1倍和23.3%。海南省1992年共批准外商投资项目1830个,比上年增长近3倍,相当于1980年到1991年12年的总和,合同外资金额22.6亿美元,比上年增加4.74倍.比前12年总和还多59%。各经济特区新批外商投资项目的主要新特点是:(1)大中项目增多,平均规模扩大。5个经济特区批准的投资项目平均投资额为140万美元,比上年增加了30万美元。其中深圳的项目平均投资额达到161.2万美元,引进投资500万美元以上的项目占三分之一左右。珠海特区有59个外商投资项目的投资额超过1000万美元,比上年增加3倍。厦门经济特区的项目平均投资额达到400万美元。⑵跨国公司投资增多,项目素质提高。有些特区根据产业结构调整的要求,加强了项目的筛选,限制了一些劳动密集型项目。如国际著名的公司长实集团、星岛集团、理光、八百伴、郭氏兄弟公司等纷纷到深圳投资,项目的资金及技术含量提高,有不少是新技术和新产品,标志着外商投资结构的改善。投资领域扩大,第三产业项目增多。外商投资于土地成片开发、房地产,零售商业,饮食业、交通和金融等增长很快.尤其以房地产项目更甚。
四是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加速产业结构调整。这是各经济特区1992年的建设重点,取得了显著进展。I992年各经济特区共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04.6亿元.比上年增加96.9%,用于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科技产业发展。深圳的基建投资完成108亿多元,增长61.4%。珠海西区建设的步伐加快,1992年动工兴建的10座大桥中,已有7座即将建成通车,高栏深水港一期工程和三灶机场工程的建设.正在加紧进行。汕头的国道改造工程、深水港、120万千瓦电厂、海湾大桥、广梅汕铁路等重点工程已全部动工。厦门东渡港二期工程和高崎机场二期工程,亦巳投入施工,进展顺利。1992年各经济特区加快了产业结构调整的进度,加速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同时积极引导企业按照市场需求,调整产品结构,努力发展新产品,并加快企业技术改造步伐,引进科研成果,大力发展新兴产业,提高产品的质量和档次。如深圳市已有32家高新技术企业,1992年产值达27亿元.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7%以上。其中产值超过亿元的已达8家,显示出高新技术产业已向规模经济发展。这些企业生产的医疗仪器和设备、热收缩材料、计算机、软件、软磁盘、程控交换机、体外碎石机、液晶显示器、小型计算机、不间断电源和网络等产品,均为高新技术产品。
(三)从经济技术开发区看
一是各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工业基础进一步增强,工业生产大幅度增长。建立较早的16个开发区工业产值达242亿元,比上年增长50%;实现财政收入11.1亿元.按可比口径,也增长50%左右。大连、天津、闵行、漕河泾等开发区的产值都超过了30亿元.财政收入突破了亿元大关。天津、大连、闵行和广州开发区外商投资企业的工业产值增长均达50%,以上,南通、福州、宁波开发区的外商投资企业的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70%到80%。开发区以工业项目为主,以吸收外商投资为主的结构初步形成。天津开发区现在已累计批准外商投资企业800家,吸收外资1亿多美兀,已开工企业有80%赢利。此外,还有国内来区注册企业1344家.注册资金32亿元。该区13项经济技术指标有8项居各开发区之首。1993年1月,又有9个国家和地区的75家客商到天津开发区投资,使该开发区的平均投资密度达到每平方米300美元.居亚洲(包括国内)各类开发区的第一位。
二是各开发区的外商投资项目的数量、金额和素质都明显增多和提高。1992年,16个开发区新批外商投资项目共1316项,协议外资金额25.8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7.8亿美元,分别比上年增长2倍、1倍和1倍。大连开发区新批外商投资企业投资总额达8亿多美元,秦皇岛、烟台开发区都超过前7年的总和。连云港利用外资金额为前几年总和的13倍。1992年正式批准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的昆山开发区,外商总投资达4亿多美元,为前几年的5.5倍。开发区外商投资项目规模进一步扩大,技术水平进一步提高。据不完全统计,投资总额超过1000万美元的大项目有近百个。大连开发区中日合资的三洋制冷有限公司总投资2700万美元,浮法玻璃合资项目总投资达1.3亿美元。福州开发区的亚洲仿真控制系统工程有限公司、日硝生物制剂有限公司和瑞闽铝板带有限公司.总投资都超过1000万美元.技术水平和产品档次达到当前国际先进水平。烟台开发区有11种产品填补国内空白,如投资1800万美元的多纳勒电子公司生产的导电玻璃,技术居国内先进水平。
三是随着经济效益的提高,开发区的自我滚动发展能力逐步增强。据统计,1992年16个开发区企业实现利润14亿多元,比上年增长1倍以上。闵行开发区最多,达5.48亿元,增长57%。据天津开发区对100家外商投资企业分析,每平方米吸收生产性投资336美元,年创产值1924元,比1989年增长了85%。相当于每投入基础设施建设1元,引进工业投资2.4美元,产出工业产值2.65美元。开发区工业用地每平方米创利税240元(其中税收占38%),土地开发的内部收益率为70%。有的开发区每年都投入上亿元的资金进行基础设施建设,走上了自我滚动发展的轨道。1992年经济技术开发区还出现了外商“增资热”,大连、天津开发区都有20多家外商投资企业增资,增资额达3.2亿多美元。闵行开发区也有25家外商投资企业增资,占投产企业的五分之―左右。
〔四)从上海浦东新区的开发开放来看
浦东新区的建设进度迅速,经济发展速度明显高于老市区。在抓紧杨高路、杨浦大桥、外高桥港区、外高挢电厂、通讯设施等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还加快了陆家嘴金融贸易区、金桥出口加工区和外高桥保税区的建设。金挢出口加工区已形成4平方公里的开发规模,已经建立150家出口加工企业。匳内道路、排水管道、通讯、通用厂房、高校科研基地等工程巳相继展开。外高桥保税区首期开发的0.45平方公里的监管隔离设施已于1992年3月经海关总署验收合格,已经实行封闭正式运营。隔离区内已批准内外资企业30家,总投资近3亿美元,另有60多个项目已经立项。
1992年上海浦东新區的中外投资项目出现新高潮。现有外商投资项目已突破700家,总投资32.3亿美元,是开故前的18.9倍和15.8倍。中央各部门和内地省市企业达1119家,总投资达85.3亿元人民币。外资金融机构的外汇存款总额已超过8亿美元,比1992年初翻了两番。现在已有30多家中外金融机构进入浦江两岸,有100多家外贸专业公司在浦东设了分公司,数千家国内贸易企业被批准开业。房地产开发正成为中外客商投资的热点,已批租土地130多幅,签约50多项,总投资达130亿元。外引内联项目中工业项目向技术型、外向型方面发展。新批项目大都是技术比较先进、产品档次比较高、出口比例比较大、经济效益比较好的项目。如杜邦公司的农得时农药、信谊制药有限公司的抗生素、罗斯蒙特公司的自动化仪表、贝尔公司的程控电话等,其技术水平在国内均属领先地位。另外,外商要求设立商品零售批发、进出口贸易、转口贸易机构和房地产开发项目增多。已签约的有成片开发40公顷土地的正大集团“富都世界”项目、中银大厦等。国内中央各部及兄弟省市也纷纷在浦东投资重大项目,对带动长江流域及其他腹地的经济发展有着重要意义,对把上海建成工业发达、科技先进、客商云集的国际化城市亦有重大作用。
1992年是我国吸收外商投资发展最快的一年。全国新批准外商投资项目48757个,合同外资金额57142亿美元(不包括海洋石油合作开发项目,下同),分别比1991年增加2.76倍和3.83倍,分别为前13年累计批准项目(41953个)和合同外商投资额(489.22亿美元)的1.16倍和1.17倍,一年超过前13年;外商实际投入资金109亿美元,比上年增加1.6倍,相当于前13年实际利用总和202.52亿美元的53.8%。到1992年底止.全国累计批准外商投资项目90710个.合同外商投资金额达1063.64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311.53亿美元;其中.中外合资经营企业58910个,合同外资金额507.74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178.09亿美元;中外合作经营企业16831个.合同外资金额315.81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82.72亿美元;外资企业14969个,合同外资金额240.09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50.72亿美元。到1992年底止,已注册登记的外商投资企业已有84371家.占全国登记的现有工商企业的1.4%。已投产营业的外商投资企业有34288家.比1991年增加12712家,增长58.9%。
就全国来说,1992年外商投资出现了一些显著的特点:
一是跨国公司和大财团投资踊跃,项目规模进一步扩大。上海市1992年吸收了德国的西门子、美国的吉利、日本的夏普等36家跨国公司投资,现在已有99家跨国公司在上海投资了145个大中型项目。许多跨国公司从试探性的小额投资转向大型项目投资。各地大中型项目普遍增多。广东、江苏、福建、山东、上海等省、市都有100到300个以上的项目总投资额在1000万美之以匕。全国每个项目平均吸收外商投资额达到117万多美元,比1991年增加近三成。
二是投资结构有了明显的改善.投资于基础设施、基础产业的项目以及高新技术的项目大幅增多。广东省1992年批准的总投资1000万美元以上的300多个项目中.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项目就有80多项.其中电力项目就有45项.其中总装机容量达198万千瓦的广东电力有限公司项目.总投资达80多亿元人民币。江苏、山东、上海等省、、市都有1000多万美元的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项目几十项。浙江省利用外资建设金华到温州的金温铁路,总投资1.75亿美元。各地也采取合资或合作形式建设港口、码头,解决了基础设施建设资金不足的困难。在1992年新批的外商投资项目中,有不少是资金技术密集的项目和高新技术项目。如东风汽车集团与法国雪铁龙合资生产的小轿车项目、辽宁金杯汽车有限公司与美国通用汽车公司合资的轻型汽车生产项目、天津的美国摩托罗拉公司独资的半导体集成电路项目,投资规模都比较大.技术水平都比较高。各地还普遍通过吸收外商投资改造老企业,加速现有企业产品的更新换代,提高生产技术水平。江苏省1992年新批准的外商投资企业中有卯”以上是与老企业改造相结合的。济南、宁波市等新批准的外商投资项目中也有60〜70%是“嫁接式”的。苏州市有一批国有企业和乡镇企业通过嫁接国外的资金、技术、设备、管理.重点进行技术改造,使丝绸、轻纺、机械、电子、精细化工等行业增加了花色品种,发展了新产品,提咼了质量,增强了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能力。
三是投资领域进一步扩大,第三产业的项目增多。由于我国放宽了外商投资领域,外商投资于交通运输、金融、商业、贸易、旅游、房地产以及咨询等第三产业的项目显著增加。1992年在上海、天津、大连、广州、福州、南京、青岛和经济持区开办了中外合资银行和外资银行分行25家,首家外资保险公司在上海开业。国务院批准了在北京、天津、上海三市设立6家中外合资商品零售企业的立项,上海第一百货公司与日本八百泮有限公司合资的商业零售项目已经开工兴建.进行外商投资于商贸企业的试验。保税区建立了一批外商投资经营国际贸易的外贸公司、仓储公司。咨询公司也有新发展,中外合资的会计师事务所已开始出现。房地产已经成为外商投资的热点,如大连市与日本财团合资开发的大连工业团地项目已经开始建设,不少地方还利用外资进行旧城的改造。由于第三产业投资领域的扩大,使第三产业外商投资的比重上升。1992年北京、天津、辽宁、上海、江苏、塥建、山东、广东、海南等省市,第三产业吸收外商投资共185亿多美元.占吸收外商投资总额的39.5%比上年有大幅度的增长。
四是外商投资企业出口商品结构改善,进出口额继续增长。据海关统计,1992年全国外商投资企业进出口值达437.47亿美元,相当于1980年全国进出口总值。其中出口173.6亿美元,占全国出口值的20.4%,比1991年增长44.1%,占全国出口增加额的40%。进口263.87亿美元,比1991年增加8亿多美元。在外商投资企业出口商品构成中,工业制成品达163亿多美元.占94%。其中机电产品出口比上年增加49%以上。电视机、收录音机、电话机、照像机、计算机、计算机部件、手表、自行车、集装箱等14种产品出口额均达1亿美元以上。外商投资企业这些产品出口额都占全国同类产品出口的40%以上。
三、“三沿”结合的全方位对外开放新格局初步形成
(一)沿海地区的改革开放不断深化扩大
一是深化了企业改革.加快了国有、集体企业股份制试点步伐。5个经济特区已批准组建222家股份制企业,实行股份制改造的企业经营业绩普遍良好。深万11市制定和颁市了一批证券管理和交易法规,使证券股票市场进一步得到发展和完善。1992年深圳证券交易所交易额达438亿元.比上年增长了11倍以上。
二是健全了新的社会保障制度。各特区已经推行了住房、医疗和养老、工伤保障制度改革,建立社会综合保险体系,覆盖面逐步扩大,成效明显。深圳和珠海特区就有40多万人参加了养老和医疗保险。
三是进一步培育市场体系。随着改革的深化,一些新兴的要素市场如金融证券市场、产权交易市场、信息和技术市场等都在特区逐渐形成。1992年深圳市已有4家企业宣告破产,有65家企业进行产权转让和拍卖。深圳市的保税生产资料市场运营一年之后,效果良好.进一步扩大了投资范围.允许外商参与经营,营业额成倍增长。深圳保税生产资料市场的经验已经向珠海、汕头、厦门等特区推广.这些持区的生产资料市场经批准已陆续开办营业。
四是海南经济特区由香港熊谷组投资成片经营开发的珲浦经济开发区已经国务院批准,于1992年6月正式动工兴建。该幵发区实行保税区的优惠政策,主要引进先进技术和工业项目。这个项目的投资兴建,对加速海南的经济技术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五是经济技术开发区又有新的发展。1992年,在过去已有的14个经济技术开发区基本上,国务院又批准建立了浙江省的温州、辽宁酋的营口、江苏省的昆山、山东省的威海、福建省福清市的融侨和东山等6个经济技术开发区。到1992年底全国已有20个国家级的经济技术开发区。1992年全国各地出现了开发区热,有些地方没有条件也办开发区.甚至乡村都办.占用不少土地和资金,而且没有取得显著的经济效益。针对这个开发区建设过热的情况.国务院于1993年初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对各类开发区进行清理,对不具备条件的开发区要进行撒销,还耕于农。并明确规定,开发区分国家和省两级.县以下不再建设开发区.这样.将使开发区的建设更加健康地向前发展。
六是保税区进一步扩大。建立保税区是把沿海地区对外开放推向纵深发展的重要举措。1992年国务院又先后批准了大连、广州、厦门、张家港、海口、汕头、宁波、福州、青岛9个保税区。现在全国巳经批准建立了13个保税区。各保税区的各项工作正在顺利地向前推进。据上海外高桥、天津港、大连3个保税区统计,1992年已有400多个项目.总投资达10亿美元,其中外商投资项目和投资额分别占70%和50%。一些世界著名的大公司如日本的伊藤忠、三井物产、运通公司等巳到保悦区投资。不少保税区边建设、边招商,边运营生产.运营情况良好,经济效益明显。天津港保税区与荷兰渣华集团合资建立了我国第一家商业保税仓库公司,1992年前8个月,货物进出口量就达11万吨,其中转口占25%,贸易额达1.5亿美元,占全区贸易额的80%。
(二)沿边地区对外开放进人新阶段
进一步开放我国沿边城市,加强与周边国家的经济技术合作和贸易,是1992年我国对外开放的一个重大部署。根据党中央和国务院对外开放的布局.1992年3月以来.我国先后开放了黑龙江省黑河、绥芬河市,吉林省的珲春市.内蒙古自治区的满洲里、二连浩持市,新疆自治区的伊宁、塔城、博乐市,云南省的瑞丽、畹町、河口市和广西自治区的凭祥市、东兴镇等13个市、镇.实行类似沿海开放城市的政策。这对形成我国全方位对外开放新格局,加速边境地区外向型经济的发展.肖着重要意义。
我国沿边首区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对外开放中有着重要地位。沿边的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西藏、新疆、云南、广西9个省区,土地面积569万平方公里.人口2亿多,分别占全国的59%和20%。东北地区的黑龙江、吉林、内蒙古三省区与俄罗斯、蒙古、朝鲜等邻国遥相对应,变通便利。西南、西北地区的甘肃、西藏、新疆、云南、广西等首区,毗邻独联体、蒙古、尼泊尔、印度、缅甸、老挝、越南等国,向来有开展边境贸易的传统,互补性强。这次开放的沿边城市.都具有发展与周边国家经贸含作的地缘优势。上述13个沿边开放城市总面积约4.1万平方公里.所辖边境线长度约1700公里,人口近140万,分别占全部边境市(县)的2%、7.5%和6.4%,有着重大的辐射作用和示范效应。这些边境城市对外开放虽然刚刚起步,怛进展顺利,发展势头良好。
一是口岸和城市基础设施逐步改善。为了适应对外开放的需要,边境幵放城市加速了口岸、交通、通讯、能源等基础设施建设。黑河、绥芬河、满洲里、珲春等市投入10多亿元进行基本建设工程,建筑面积达150多万平方米,老城区改造工程已经起步。满洲里口岸公路联检楼、储油库和综合物资转运站相继竣工。珲春市的图珲铁路已经铺轨,珲春到口岸的公路已经通车。黑河建成了北黑和嫩黑公路,修建了机场,开通了万门程控电话。瑞丽、畹町、凭祥、东兴的城市交通、通讯和服务设施也有较大改善。这些开放城市作为联接周边各国贸易通道的功能得到增强。
二是对外贸易和经济合作取得突破性进展。1992年上述13个边境开放城市边贸额达到12.8亿美元,约占8个边境省区边贸总额的三分之一左右。边贸的商品结构中,出口产品以食品、纺织品、眼装、收录机等轻工产品为主,进口以化肥、钢材、木材、机械设备为主。到1992年底,13个边境城市已签订对外经济技术合作项目150多个,其中近三分之一的项目已经实施。
三是国内外投资势头良好。内地在东北边境城市已设公司和办事机构200多家,绥芬河已批准国内外投资项目180多个,总投资8亿多元,其中外商投资近2亿元。满洲里、珲春、黑河、河口都有几十个或一百多个投资项目,引进了几亿元资金,其中有不少外商投资项目。
四是各市边境经济合作区开始启动。根据国家规定的政策,进一步开放的各边境城市,可以兴办一个边境经济合作区。1992年国务院已批准了黑河、绥芬河、满洲里、二连浩特、珲春、凭祥、畹町、伊宁、塔城、博乐、瑞丽、河口、东兴13个边境经济合作区,面积为72.15平方公里。这些经济合作区实行类似沿海经济技术开发区的优惠政策。这些合作区根据自己的特点,作好规划,基础设施建设进展很快,引进项目迅速增加。据不完全统计,目前这13个合作区已有国内外投资协议1200多项,协议金额达75亿美元。
沿边开放战略的实施虽然只有一年,但效益已很明显:边民增加了收入;边境地区的产业结构得到了调整;国家和地方的财政收入增加;有力地促进了边境省区的经济繁荣和社会进步;促进了各民族之间的团结合作。
(三)沿江和内陆城市对外开放迈出新步伐
1992年六七月间,国务院决定进一步对外开放重庆、岳阳、武汉、九江、芜湖等5个长江沿岸城市和昆明、乌鲁木齐、南宁、哈尔滨、长春、呼和浩持、石家庄7个边境、沿海地区省会(自治区首府5城市,以及太原、合肥、南昌、郑州、长沙、成都、贵州、西安、兰州、西宁、银川等11个内陆地区省会(首府)城市,这是继沿海、沿边地区开放之后,我国在对外开放方面迈出的又一具有深远意义的重大步骤。这对于进一步扩大和完善我国对外开放新格局,缩小东西部地区之间的发展差距.必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这次进一步开放的沿江和内陆省会(首府)城市,实行沿海开放城市的政策;具备一定条件后.报经国务院批准,各市可以兴办一个经济技术开发区。开放几个月来,各市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国务院的有关政策,增强对外开放意识,突出重点,扎实起步,努力开创对外开放新局面。
一是加强规划,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在基础设施方面,各市都加快了建设步伐,做出了实施计划,并根据发展的需要列出重点。对重点项目,从财力、物力上予以保证。沿江各市都安排了一批新的城市建设重点工程,加强沿长江黄金水道的桥、路、码头配套工程建设。九江港扩建改造的客运码头巳投入运营,九江长江大桥和九江至南昌的公路已于1993年初通车。武汉市积极利用外资进行长江公路挢,自来水厂、污水处理厂和煤气厂等项目建设,合同利用外资1亿多美元。
二是结合产业结构调整,引进技术改造老企业。这次开放的沿江和内陆城市,国有大中型企业比较多,技术改造任务比较重。很多城市结合产业结构调整.修订和调整了“八五”计划的技改计划。重庆市已列出321个需要技术改造的项目.计划投资107亿元,用汇11亿多美元。南昌、贵阳、太原、合肥等市都提出了技术改造重点项目,并采取了有效措施。
三是根据不同持点,积极利用外资。沿江和内陆开放城市的地理位置、经济技术基础和产业结构不同,引进外资各有侧重。在分析自己特点的基础上,确定利用外资方向,西安市侧重发展附加值高和技术含量高的项目,岳阳市把重点放在老企业的技术改造上。1992年沿江5市及省会城市新批准外商投资企业2450家,协议外资额22亿多美元,分别是前10年总和的3倍和3.4倍。
四是抓紧培训干部,培养对外开放人才。各市都把对外开放干部培训列入工作日程,有的利用本市现有高等院校培养外经、外贸、外事专业干部,有的有计划地选派一些熟悉业务的、事业心强的领导干部到沿海地区或境外培训进修。
五是优化出口产品结构,增加出口创汇。在对外开放的推动下,各市加快了外贸出口发展步伐。武汉市采取外贸公司、工贸公司、自营出口共同发展的办法,增加机电产品出口3992年外贸出口创历史最好水平,全年出口创汇1亿美元,比上年增长近26%。重庆市积极开拓边境贸易,开拓东南亚和独联体国家的市场.1992年外贸出口大幅度增长,全年出口23亿美元,比上年增长38%。在出口产品中,工业制成品占64%,比上年增长40%。
(林其辉 执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