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密码登录
  • 验证码登录
忘记密码 还不是会员免费注册
还不是会员免费注册
  • 注册
已有账号,请登录
  • 手机找回密码
  • 重置密码

1992:价格放开 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折点

2021-05-08 / 来源:中国经济网 / 属性:回忆述评-回忆文章

收藏
摘要:“价格问题”关系到国计民生,牵涉到千家万户。改革开放30年,中国的价格改革也在思想解放、实践和总结中不断发展。30年来,各级党政领导高度重视价格问题,始终坚持市场化取向,通过大胆实践和积极创新,实现了由计划价格体制向市场价格体制的基本转型,建立并逐步完善了价格调控体系,保证了改革的顺利进行,促进了国民经济的大发展。

“价格问题”关系到国计民生,牵涉到千家万户。改革开放30年,中国的价格改革也在思想解放、实践和总结中不断发展。30年来,各级党政领导高度重视价格问题,始终坚持市场化取向,通过大胆实践和积极创新,实现了由计划价格体制向市场价格体制的基本转型,建立并逐步完善了价格调控体系,保证了改革的顺利进行,促进了国民经济的大发展。

改革开放之前,我国实行的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价格主要由政府统一制定,物资由计划分配。这种单一的分配形式,造成了我国资源配置的严重扭曲,商品极度短缺,严重阻碍了经济的发展,经济体制亟需改革。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拉开了改革开放的序幕,也拉开了经济体制改革的序幕。价格改革作为经济体制改革的关键突破口和排头兵,在经济体制改革中率先进行,并始终走在改革的前列。

改革初期,我们的主要思路是“完善计划价格体制”,采用以调为主,调放结合的方式,引入市场机制,调整价格结构。随着改革的逐步推进,这场以大幅度提高粮食等主要农副产品的收购价格为开端的价格体制改革很快便收到了成效。1984年前后,市场导向开始在部分商品的价格形成机制中发挥作用。

随着改革方向由农村向城市的转移,从1985年开始,价格改革的重点开始转向价格形成机制。由于先前的改革有效刺激了农业生产,这次的改革,除继续调整价格外,还进一步放开了生猪和主要副食品的价格,对钢铁、煤炭、木材、水泥等一些重要物资实行价格双轨制,在保留相当大比例的计划价格的同时,对一定比例的重要物资实行浮动价格或者是市场自由价格。这次以改革计划价格管理权限为主的改革使得市场取向明显加强,是向市场价格体系过渡的有效探索和实践,为后来的改革提供了借鉴。

改革进行到20世纪90年代,国家开始有计划的放开物价,让更多的商品拥有自主定价权。 1991年底,国家物价局和国务院有关部门管理的生产资料和交通运输的价格有737种,而到1992年就放开了648种。轻工业产品除了食盐和部分药品等个别品种外,价格全部放开了。1992年年底,中央还放开了一直未敢动作的粮食价格。可以说,1992年,是价格放开取得突破性进展的一年,标志着社会主义市场价格体制的初步建立。

到这里,中国价格改革的主体部分已经基本完成。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的确立,价格改革的步伐开始明显加快。此时,转换价格形成机制,调整价格结构和健全价格宏观调控体系成为深化价格改革的核心内容。价格全面放开之后,老百姓很快就感受到了这些变化给生活带来的便利:购买商品更加方便了,选择性更多了,实惠也更大了。

到如今,由政府定价的商品比重已经很小了。随着商品价格的全面放开,市场价格体制也一步步深入。社会主义市场价格体制初步建立之后,大规模、大面积、大幅度的“调、放”已经基本结束,价格改革的工作重心开始转移到制定价格政策、法律法规制度、宏观调控措施、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上来。

价格改革的30年,也是经济体制改革的30年。30年里,我们经历了以计划调节为主、市场调节为辅——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指导思想变迁的历程,也经历了由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目标模式的深化历程。在这样一个循环发展的过程中,我们理顺了价格关系,调整了价格结构,推动了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建立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以市场为主导的价格管理体制,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计划价格体制向市场价格体制渐进转变的道路,带动了经济的发展,促进了社会的稳定和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