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5-08 / 属性:大事记
20世纪90年代初期以来,虽然整体经济不断增长,国有企业也在不断加快改革和发展,但国有企业亏损仍在恶化。1997年1月,第三次全国工业普查结果出炉,国有工业的负债总额已占所有制权益的1.92倍,整个国有企业集团已经资不抵债。当时国有企业1/3呈亏损状态,苦于财政赤字的国家和地方政府,缺乏国有企业改革所需要的资金。
1997年,由“诸城经验”而来的中小国有企业产权改造试验,却受到了意识形态方面的攻击。同年,一份“万言书”广为流传,认为“抓大放小”改革就是“以改造社会主义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名,行否定公有制之实”。
正是在这样的经济形势和争论环境中,1997年7月18~24日,朱镕基副总理在辽宁考察国有企业时强调:必须坚定信心,扎实工作,用三年左右时间使大多数国有大中型企业走出困境,这是今后几年经济工作的重要任务。目前要从三个方面入手:一是继续加强国有企业领导班子建设,尤其是要选好企业的厂长、经理;二是必须坚决走“鼓励兼并、规范破产、下岗分流、减员增效、实施再就业工程”的路子;三是要利用多种方式,包括直接融资的办法,帮助国有企业增资减债。
1997年党的十五大和十五届一中全会提出,用三年左右的时间,使大多数国有大中型亏损企业摆脱困境,力争到本世纪末大多数国有大中型骨干企业初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三年脱困不是单纯的国有企业的改革与脱困,它是我国经济体制发展到特定阶段的一次总动员和大决战。三年脱困成功与否对于我国是否能够成功解决国有企业制度改革、市场机制培育以及所有制结构改革之间的协调问题具有重要意义。在随后的三年,围绕实现这一目标,着眼于从整体上搞好国有经济,国家采取了一系列力度很大的政策措施。
2000年12月11日,全国经贸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宣称2000年前10个月,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实现利润同比增长1.6倍,31个省、区、市中有30个整体扭亏和继续增盈,1997年底亏损的6599户大中型企业已减少4098户。国有企业改革进一步深化,国有大中型骨干企业80%以上初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在实现政企分开、转换经营机制、加强企业管理、分离办社会职能和分流富余人员等方面,迈出了重要步伐,这些成效说明,国有企业改革与脱困三年目标基本实现。
此外,经过三年大力度的改革和脱困,国有企业在体制机制建设上也有重要进展。第一,国有企业退出市场的机制初步形成,渠道开始打通。第二,国有企业职工流动机制初步形成。三年中有2000多万名职工下岗,而其中大部分已实现再就业。第三,国有企业职工逐步由“企业人”转变为“社会人”。第四,国有企业由依赖政府注资走向依托资本市场。
随着国企三年改革与脱困目标的实现,国家的经济状况也出现好转。2000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达到8.7万亿元,主要工农业产品产量位居世界前列,商品短缺状况基本结束;进出口总额突破4000亿美元,比1995年增长4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