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密码登录
  • 验证码登录
忘记密码 还不是会员免费注册
还不是会员免费注册
  • 注册
已有账号,请登录
  • 手机找回密码
  • 重置密码

林凌:见证重庆成为计划单列市

1970-01-01 / 来源:《口述改革历史》 / 属性:回忆述评-亲历自述

收藏
摘要: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对开展以城市为重点的经济体制改革进行了全面的研究和部署。在这样的背景下,重庆开始了大城市试点的探索。1983年初,重庆市委、市政府向四川省委、省政府提交了《关于在重庆进行经济体制综合改革试点的意见》,并由省委、省政府上报中共中央和国务院。2月8日,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发文批准重庆市进行经济体制综合改革,实行计划单列,赋予其省一级经济管理权限。这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三次对大城市实行计划单列管理的开端。

1982年,我们给国务院提交了《关于在重庆进行城市综合改革试点的几点建议》,当时提出城市综合改革试点建议,主要是从扩大企业自主权改革出发的。我们认为,扩大企业自主权会有个“撞击反射”,也就是说,要发展生产力和企业,就要冲击上层建筑,而上层建筑问题基本集中在大中城市。这些城市能够改革好的话,对解决上层建筑问题有很大的好处,对解放生产力也有很大的好处。

举个非常典型的例子,重庆市是嘉陵江和长江两江汇合的地方,新中国成立前重庆两江边上的朝天门码头上有成千上万条船,每条船都相当于一个商店,早晨起来热闹得不得了,包括重庆市的蔬菜,那时候到江边就能买到。新中国成立后,这些商店全部取消了,蔬菜也买不到了,重庆市只能开辟些蔬菜基地,老百姓买菜都成了困难。

所以我们认为,企业改革要和上层建筑改革结合起来。但是要真正解决上层建筑的问题,还得推进城市改革。城市改革有两个功能,一个就是体制上的、制度上的改革,另一个就是发挥城市的中心作用。我们开始研究城市改革的时候,首先研究在哪些城市进行改革比较合适。当时国家体改委选的常州(江苏)、沙市(湖北),特别是沙市,绝大部分都是集体所有制企业。乡镇小企业折腾就折腾了,不影响大局,但是我们研究发现,要是光搞小企业,不触动大企业和重要企业,城市改革怎么能推进呢?经过考量,我们建议在重庆市进行城市改革试点。

后来薄一波国务委员带队去重庆考察,他们研究的结果也表明了这一点,所以最后决定在重庆搞大城市试点。因为重庆不仅有中央管的企业(相当多的军工企业、航运企业、流通企业都在重庆),而且有一批干部参与过改革试点。

我们一伙人到了重庆,跟重庆市委一起研究如何开展试点,重庆市委非常支持。当时我们兵分三路:第一路是在重庆调查写报告;第二路是去常州、沙市了解两个试点的经验;第三路是在北京打听一下中央领导同志对我们的报告是什么意见。三路人马各做各的事情。后来我们碰头一起撰写报告,这个报告写了重庆改革的必要性、可能性,以及重庆进行改革所拥有的条件。我们在报告中特别强调要把改革封闭起来,在一个地方试,出了问题不搞就是了。

后来这个报告又转给了国家体改委,国家体改委就跟四川省、重庆市商量,把这个报告转成一个报中共中央和国务院的文件,以四川省的名义上报。我们建议同时搞两件事情:一是搞重庆市的改革试点,后来发展成计划单列;二是把永川地区合并到重庆。

接着我们要开大会讨论,薄一波同志带了20多个人,四川省政府的厅局长带了20多个人,重庆市的局长也带了20多个人,一共将近100人。在重庆开了差不多一个月的大会,大家讨论改革中怎么把中央、省、市拧在一起。比如,一些财政事项的交接,四川省的税收要上缴到中央,把重庆计划单列以后,重庆市的税收就直接上缴中央了,四川省缺了这一块怎么办?当时争论很多,但后来大家都达成一致了。

重庆城市改革概括起来就是计划单列。过去是四川省把重庆和其他地区的事情一起报到中央,现在计划单列,重庆市的事情包括税收上缴就直接报到国家计委了。后来又出台了两条政策:一条是凡是中央讨论经济方面的会议,重庆市都可以参加;另一条是中央发的省军级机密文件,重庆市都可以看。这样就等于中央直接管重庆了。有了这些条件以后,重庆发展得非常快。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