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密码登录
  • 验证码登录
忘记密码 还不是会员免费注册
还不是会员免费注册
  • 注册
已有账号,请登录
  • 手机找回密码
  • 重置密码

1981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小康”目标

2021-05-11 / 属性:大事记

收藏
摘要:1981年11月,全国人大五届四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力争用20年的时间使工农业总产值翻两番,使人民的消费达到小康水平。”“小康 ”由此逐步成为家喻户晓的中国现代化目标。

1981年11月,全国人大五届四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力争用20年的时间使工农业总产值翻两番,使人民的消费达到小康水平。”“小康”由此逐步成为家喻户晓的中国现代化目标。

“小康”目标是邓小平提出的一个概念。1979年12月,日本首相大平正芳来华访问,他在一次谈话中询问邓小平:“中国根据自己独立的立场提出了宏伟的主义国家。中国将来是什么样?整个现代化的蓝图是如何构思的?”邓小平思索后说道:“我们要实现的四个现代化,是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我们的四个现代化的概念,不是像你们那样的现代化的概念,而是‘小康之家’。到本世纪末,中国的四个现代化即使达到了某种目标,我们的国民生产总值人均水平也还是很低的。要达到第三世界中比较富裕一点的国家的水平,比如国民邓小平关于20世纪末实现小康生活水平、将现代化延长的思想,为决策部门科学地确立现代化建设的总体规划及实施步骤提供了原则性的指导,并逐渐为党的全国性会议所接受。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正式提出,中国应该从国情出发,量力而行,有步骤、分阶段地实现现代化。1982年,党的十二大进一步明确了20世纪末“翻两番”的目标,提出要使全国工农业总产值从1980年的7100亿元增加到2000年的28000亿元,中国国民收入总额和主要工农业产品的产量将居于世界前列,国民经济的现代化过程取得重大进展,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达到小康水平。

“小康”的提出,不仅是邓小平对中国现代化发展目标作出的实事求是的调整,也成为了激励全国各族人民积极投身于现代化建设的动力。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