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5-29 / 来源:《复兴之路》 / 属性:理论研究-理论文章
屈指算来,中国金融体制改革即将进入第40个年头,2017年10月18日又是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代表大会胜利召开的日子,党的十九大吹响了又一次长征的集结号。在即将出发的时刻,回首往事、整理行装、总结经验、以利前行,十分必要。于是就有了这本不揣冒昧的册子。
这本书是我和我的博士生集体劳动的成果。我们或在中国金融的第一线工作,或在教学和科研岗位从事金融研究。长期的实践,使我们深为中国体制金融改革的成就所感佩,同时也为改革遇到的困难所焦虑。沉下心来,梳理一下我们“从哪里来到哪里去”,是大家共同的心愿。所幸的是,我本人在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讲授中国金融已有12载,以我的讲义稿为讨论基础,深化细化一年,形成终稿。
在讨论和写作的过程中,恰是世界经济发生深刻变化的时刻。自2016年开始,以英国脱欧、美国大选以及欧洲政局动荡为标志,原本习以为常的经济全球化受到了去全球化的挑战。一般认为,市场经济是一种自我扩展的秩序。由于其无限扩展性,经济全球化是顺理成章的自然结果。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它带来的一些问题虽然也受到种种批评与指责,但那还仅仅是一种思潮。但是,现在贸易保护主义盛行,民粹主义抬头的种种迹象表明,去全球化已走向一种建制化的安排。那么,去全球化究竟是一个时代的潮流,还是一股逆风?这牵涉到世界的未来,影响着中国的经济体制和金融安排,从而需要在更宏大的历史尺度上加以思考。
经过认真的讨论和研究,我们认为,追求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是人类发展的必然,它推动了经济社会体制的演进。从人类以往的体制安排来看,市场经济体制虽然不是唯一的理论解,但却是经济实践中的最优解。市场经济体制虽然还存在着众多弊端,但利弊相权,利大于弊,这决定了以往各种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过渡或转轨,决定了经济全球化的必然。
市场经济是金融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土壤。市场经济的发展水平决定了金融的发展状况,反过来,金融的发育完善程度代表着市场经济的成熟程度。邓小平同志曾经深刻地指出,“金融很重要,是现代经济的核心”。由此可以引申,金融体系的发达程度可以区别现代经济与其他经济,成为发达与不发达的衡量标准之一。
中国是全球最大的发展中国家。100多年来,为争取包括金融在内的经济社会的现代化,数代人前赴后继,不屈不挠,作出了极大的牺牲。改革开放使中国金融终于迎来了历史性的机遇,经过近40年的改革与发展,中国已成长为有国际影响的金融大国。其中,绿色金融、普惠金融的实践已在引领世界,成为标准的制定者。而互联网金融在中国的发展更是令人瞩目,它不仅深刻地改变着金融的运行方式,而且更为重要的是改变着人们对金融的认知。金融活动由此将如同布帛菽粟一般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回顾这40年中国金融的改革与发展经验,可以看到,它是立足于中国的国情、尊重金融发展的内在规律、配合整个经济体制的改革渐进推进的。如同其他领域的改革,它是一个“双轨过渡”模式。通过放松行政管制,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旁边留出市场发展的余地,形成双轨并存,进而利用市场经济的边际作用,在逐渐壮大市场轨的同时,消融消化计划轨,最终形成统一的市场经济体制。
目前,中国金融体制的转轨还在进行中,但大半已经完成,留下的任务是以国债收益率曲线形成和健全为代表的利率市场化,以人民币国际化为代表的资本项目开放和可兑换,以宏观审慎管理为代表的金融风险全面管理体系。随着上述政策目标的达成,中国金融将为经济全球化作出新的贡献。我们认为,中国以改革行动捍卫经济全球化,不仅是中国的利益所在,也是世界的利益所在,因为市场经济体制是人类迄今为止最成功的经济实践。
摘自《复兴之路——改革开放40年回顾与展望丛书》之曹远征《大国大金融——中国金融体制改革40年》,南方出版传媒,广东经济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