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密码登录
  • 验证码登录
忘记密码 还不是会员免费注册
还不是会员免费注册
  • 注册
已有账号,请登录
  • 手机找回密码
  • 重置密码

小岗村农民“包产到户”

2021-05-05 / 属性:大事记

收藏
摘要: 1978年夏秋之际,安徽发生了百年不遇的特大旱灾,人民生活出现严重困难。安徽省委作出把集体无法耕种的土地借给农民耕种,谁种谁收,不向农民收统购粮的“借地种粮”决策。

1978年夏秋之际,安徽发生了百年不遇的特大旱灾,人民生活出现严重困难。安徽省委作出把集体无法耕种的土地借给农民耕种,谁种谁收,不向农民收统购粮的“借地种粮”决策。

“借地种粮”的决策唤起了农民的生产自救积极性,从而诱发了凤阳县小岗生产队“包产到户”的行动。小岗村农民的“包产到户”开启了全国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践,并成为打破农村计划经济旧体制的坚冰、推动农村改革取得重大突破的典型。


补充阅读:小岗村“18个红手印”

小岗村位于安徽凤阳县城东南20公里一个海拔50米左右的丘陵岗地。1978年夏,由于安徽大旱,村里20户人家100多口人,大多数需要讨饭才能活下去。中学毕业生严宏昌是当时小岗村少有的有文化的农民,他返回小岗村并当选村干部(副队长)。1978年11月24日,小岗村18位农民在严宏昌的带领下,在一张“包干到户”的字据上按下了充满悲壮意味的18个红手印。他们一致认为,要想叫大家不吵不闹,都有碗饭吃,就不能再维持原来生产队的模式,只有分开一家一户地干才能成功。严宏昌等村干部决定带头,立一纸文书。文书中写道:“我们分田到户,每户户主签字盖章,如以后能干,保证完成每户的全年上缴和公粮,不再伸手向国家要钱要粮;如不成,我们干部坐牢杀头也甘心。大家社员也保证,把我们的小孩养活到十八岁。”然后,他把小岗村18户人家的代表悉数写出,大家逐一在自己的名字上按上手印。这一纸带有手印的“契约”,成为了解中国农村改革历史性突破的重要文书。

“包产到户”责任制把生产队的统一经营与家庭的分户经营结合起来,把农民的切身利益同产量密切联系起来,有效地克服了平均主义和干活瞎指挥的弊病。1979年10月,小岗村打谷场上一片金黄。经计算,当年粮食总产量为66吨,相当于全村1966—1970年5年粮食产量的总和。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