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5-06 / 来源: 中国共产党历史网 / 属性:回忆述评-回忆文章
虽然对当时企业如何改革尚无系统的做法,但四川省委的目的很明确,那就是要通过扩大企业自主权的改革,调动企业和职工的积极性,进一步解放生产力,逐步克服“吃大锅饭”和平均主义的弊病;真正确立企业相对独立的经济实体和广大职工当家作主的地位;发挥现有企业的作用,产品质量要提高,品种花色要增加,工艺装备要改进,科研、技术要创新,经营管理要向科学化努力,以加速企业的现代化进程。在实际工作中,他们强调扩大自主权的试点必须和增产节约运动结合起来。因此,企业扩大自主权一般都是从发动企业职工讨论增产节约计划入手,确定增产增收目标,并宣布在年终完成任务后,在增产增收、保证国家多得的前提下,企业可以留下一定的利润,职工可以得到一定的奖金。宁江机床厂的干部和职工对扩权改革试点工作非常拥护,生产积极性很高,在短短的三个月时间中,就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利润普遍获得较大的增长。这是新时期中国最早的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尝试。
在四川省委、省革委会选择的六个试点企业中,宁江机床厂是1965年由南京机床厂一分为二迁到四川灌县(现都江堰市)的,是研制、生产中小型精密机床的骨干企业。在改革开放以前,该厂生产的精密仪表机床品种基本齐全,主导产品已达到或接近国际同类产品先进水平,并且成为四川省的财税大户,在国内同行中也属前列。但是,由于宁江机床厂和全国所有大中型企业一样,完全按照国家统一下达的计划组织生产,材料由国家供、产品由国家分、技改由国家定、盈亏由国家负、工资由国家发,企业没有自主权,也很难发挥主动性、积极性。因此,宁江机床厂建厂以来年产各类精密仪表机床一直在五六百台徘徊。而实际上,该厂的生产能力远不止这个数,生产潜力很大。只要放开干,不用添人和设备,产量就会成倍增长。因当时单一的计划经济管理方式,割断了工厂与产品使用部门的联系,千百个不同用户的不同需求反映不到工厂来,工厂对产品的使用情况,用户的工艺需要和发展趋势也就无从把握,以致在一段时间中,一方面仪表机床积压成为“长线产品”;另一方面,不少用户特别是中小企业又分配不到,只好望“机”兴叹。
1978年9月前后,四川省委书记杜星垣到宁江机床厂召开座谈会,杜书记说:“我是来解放思想的,把生产搞上去,你们要些什么条件? ”他提出要在企业中“松松五花大绑”,要解放思想,要有创新精神来改变企业的状况。时任厂长刘伦宝和党委书记赵传仁激动地提出:“让机电产品产需直接见面,改变物资部门对生产资料统购统配的管理体制。 ”他们一口气提了12条,归根到底一句话 ――要点权力。杜书记答应回去研究,尽快给予答复。
宁江机床厂的要求如愿以偿。1979年1月,在厂领导提出12条的基础上,省委下发了扩权14条。作为首批扩权试点企业之一,宁江机床厂有了销售权。此外,允许完成目标后,利润总额的7%留给企业支配,职工还可发奖金。中国工业经济体制改革的先声就此发出。
“既然有了销售权,为何不能够在报纸上打广告呢,把我们的产能全部发挥出来。 ”突发奇想的是时任总工程师陈善扬。陈善扬祖籍广东,家族曾有经商的传统,这使他想到了广告。
但是这个提议一出,厂内争议顿起。反对者表示“没有正式宣布过生产资料是商品,刊登广告会不会犯政治错误? ”
在当时的政治环境下,“文革”的印象尚未从人们的头脑中淡去,因此,登广告在我们今天看来稀松平常的小事,在当时却是一个破天荒的举动。经过连续几个晚上的讨论,宁江厂党委最终决定:不仅要登广告,而且要登就登最大的,要登在《人民日报》上!宁江厂是中央企业,在全国性党报上刊登,效果更好。
出钱登广告也不是一帆风顺。时任厂党委书记赵传仁说,最初宁江机床厂通过一些渠道联系上了《人民日报》,得到的回信却是党报不能打广告。
但是宁江人没有放弃,接着找“娘家”第一机械工业部帮忙协调。很快,广告样本送到了北京。据时任厂长刘伦宝回忆,“请了我们的主管部门第一机械工业部送到《人民日报》去,他们在北京更熟悉”。
一机部部长谨慎地审阅了广告,由时任副部长的孙友余签发了广告方案。《人民日报》内部经过一番讨论后也决定摸着石头过河,同意刊登。从筹备到《人民日报》刊出广告,前后花了三个多月时间,广告费用8000元。
赵传仁说,“8000元在当时可是相当于宁江生产的一台机床的价格”。后来的事实证明,这个广告的投入是值得的。
1979年6月25日,在《人民日报》第四版下部,接近四分之一个版面登载了宁江机床厂的广告――新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生产资料广告。
广告图文并茂,主推“各种精密、高效单轴自动车床”,也卖“典型工件”,最醒目的是用大号字体宣告“承接国内外用户直接订货”。落款是“宁江机床厂”,以及“厂址:四川省灌县电报挂号: 3068”。
1979年8月5日《人民日报》特意在头版头条上刊载文章《产销直接见面供需双方满意》,明确支持宁江机床厂“以销定产”的改革之举。
广告见报后不到两个月,宁江机床厂就签订了1300台机床的供货合同,相当于原来全年产量的两倍多。广告的效力延续多年,“后来很长时间我们厂还是只有一个销售人员,因为根本不愁卖”,刘伦宝说。第一个广告让宁江厂从“吃不饱”变为“吃不了”,企业面貌与职工收入也飞速提升。“工人收入最高的每月工资奖金几百元,超过我这个厂长”,刘伦宝说。
宁江机床厂这一举动,受到不少人的非议,但却得到了中央、省委许多领导和广大用户的积极支持。薄一波高度称赞道:“这则广告在中国经济体制改革中立了一功。 ”
正是这则广告,突破了数十年的“社会主义经济中生产资料不是商品”的思想禁区,以“国企要走向市场”的意义载入史册。
扩权试点的改革,大大激发了宁江机床厂广大干部和职工大干社会主义的积极性,工厂管理秩序井然,职工面貌焕然一新,经济效益明显提高,初步实现了有所发展、有所提高、有所前进。到1982年,宁江机床厂产量、利润双倍增长,各项经济技术指标全面大幅度增长,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产品的产量从扩权前的500多台发展到1710台;工业总产值大幅度增长,扩权后三年年产值平均为2160.23万元,比扩权前三年平均年产值1165.53万元增加了85.38%。扩权后三年比扩权前三年实现利润平均增长一倍多,上缴利税增长近一倍,劳动生产率大幅度提高。并且增加了职工收益,工人的奖金比扩权前三年增长了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