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密码登录
  • 验证码登录
忘记密码 还不是会员免费注册
还不是会员免费注册
  • 注册
已有账号,请登录
  • 手机找回密码
  • 重置密码

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

2021-05-07 / 属性:政策法规-政策文件

收藏
摘要: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改革首先在农村进行并取得了巨大成就。以城市为重点的整个经济体制改革进行了许多试验和探索,取得了显著成效和主要经验。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改革首先在农村进行并取得了巨大成就。以城市为重点的整个经济体制改革进行了许多试验和探索,取得了显著成效和主要经验。
  为了制定全面改革的蓝图,加快改革的步伐,推动以城市为重点的整个经济体制的改革,更好地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1982年9月1日,中共十二大召开,胡耀邦代表第十一届中央委员会作的题为《全面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的报告。报告提出了:“中国共产党在新的历史时期的总任务是:团结全国各族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逐步实现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现代化,把我国建设成为高度文明、高度民主的社会主义国家。从这次代表大会到下次代表大会的五年间,我们要根据上述总任务的要求,从当前实际出发,大力推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建设,继续健全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认真整顿党的作风和组织,争取实现国家财政经济状况的根本好转,实现社会风气的根本好转,实现党风的根本好转。”


1984年5月31日,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通过1984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报告提出,“城市改革的步子要加快,要从解决国家与企业、企业与职工的关系入手,把适合于当前情况的各项改革措施初步配起套来,同步进行”。
  1984年6月30日,邓小平同志在会见第二次中日民间人士日方委员会代表团时谈到,“改革要从农村转到城市。城市不仅包括工业、商业,还有科学、教育等,各行各业都在内”。
  1984年5月中央成立了由胡耀邦、赵紫阳、胡启立、胡乔木、姚依林、田纪云同志组成的中央经济体制改革文件起草领导小组。1984年6月9日,在由万里、胡启立、田纪云等同志共同参加的文件起草工作会议上,胡耀邦同志更是对文件起草工作提出了一些具体的意见:"改革……是我党拨乱反正以来确定了的方针,要坚定不移地走下去。改革要贯彻在四化的全过程中,全党必须把四化和改革紧密地联系起来。""我们的国家是在经济不发达的情况下取得胜利的。现在要较快地富裕起来,力量还很单薄,完全靠国家包起来一切事业是不可能的。国家、集体、个人要一起上,允许集体、个人搞开矿、办能源、办交通。" 7月中下旬,起草小组成员被通知到北戴河进行讨论。胡耀邦提议调整起草小组班子。另从中央部门调林涧青、郑必坚、林子力等人参加起草小组,小组负责人是林涧青(时任中共中央书记处研究室副主任)、袁木。这个调整进一步强化了起草小组对有关市场改革问题的认识。之后,起草小组重新讨论整个文件的框架,提出了新提纲。
8月5日,胡耀邦接见起草小组全体人员,表示基本同意新提纲,8月7日,起草小组成员立即按照新提纲,重新分工起草第四稿。郑必坚、王愈明和谢明干负责写前三条。

1984年10月20日,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会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该决定明确提出:“必须按照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结合起来,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总要求,进一步贯彻执行对内搞活经济、对外实行开放的方针,加快以城市为重点的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步伐,以利于更好地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

该决定阐明了加快以城市为重点的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必要性、紧迫性,规定了改革的方向、性质、任务和各项基本方针政策。该决定在许多问题上,特别是在商品经济、价值规律这些重大问题上,冲破“左”的思想束缚,澄清了在许多人中间存在的模糊认识。退一步突破了把计划经济同商品经济对立起来的传统观念,提出:“改革计划体制,首先要突破把计划经济同商品经济对立起来的传统观念,明确认识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必须自觉依据和运用价值规律,是在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商品经济的充分发展,是社会经济发展不可逾越的阶段,是实现我国经济现代化的必要条件。只有充分发展商品经济,才能把经济真正搞活,促使各个企业提高效率,灵活经营,灵敏地适应复杂多变的社会需求,而这是单纯依靠行政手段和指令性计划所不能做到的。”
  会议还通过了《中国共产党第十二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关于召开党的全国代表会议的决定》。
  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对开展以城市为重点的经济体制改革进行了全面的研究和部署。此后,改革逐步从农村到城市,从政治、经济到各项事业。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