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0-01-01 / 来源:《口述改革历史》 / 属性:回忆述评-亲历自述
深圳特区是改革的试验区,也是改革的先行区。从1986年开始,股份制改革试验和创建股票市场两件事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股票市场是推行股份制的一个重要平台,1990年至1992年我在深圳任职,正好经历了这个阶段。先说一下深圳股市的初期从冷转热,又从热转乱,最后从乱转治这样一个发展过程。
在深圳搞股份制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第一次尝试,可以说是开天辟地第一回。万事开头难,由于当时人们对股份制、股票缺乏应有的认识,大部分人头脑里的印象是股票就是投机、就是赌博,是害人的,资本主义经济危机首先是从股市大跌开始的,所以大家对股票望而生畏。另外,当时关于上市发行过股票就可以成为股份制公司,也没有一个法定的标准。当时的上市公司除了深圳的发展银行外,其他几家都是不起眼的小公司,所以股票在社会上的诚信度有限,大家不敢买。我们这个股市建立以后面临的第一个问题就是上市公司的原始股发行很困难,当时是按照净资产1∶1的价格来发行的,但还发不出去。市领导于是研究怎么把股票发出去,因此制定了动员领导干部带头买股票支持改革的措施,如此才把上市公司的原始股发行了出去。要把原始股发行出去,就要有二级市场的交易活动,但二级市场交易冷淡,可以说基本上没有交易,我们确实感到改革的步履非常艰难。
经过大家的努力,从1986年到1990年总共上市了5家公司,第一家是深圳发展银行,1987年上市;第二家是金田,1988年上市;第三家和第四家分别是万科和安达,1989年上市;第五家是原野,1990年初上市。这种局面持续了很长时间。
从1990年初开始,二级市场的交易发生了一些变化。为什么发生变化呢?因为两年来上市公司股利分红、股票增值,使得大家认识到股票可以赚钱。这样,就逐步吸引了更多的人加入二级市场来买卖股票,二级市场就开始慢慢地活跃起来。我们当时只有银行下设的三个证券营业部,地方都很小,这几个营业部人头涌动,交易越来越多。这样就出现了第二种局面,二级市场开始由冷转热。
这个由冷转热很快就由热转乱,过程发展得非常之快,出乎预料。三个证券营业部容纳不了大量的交易,股票场外交易就发生了,不光场外交易,还有黑市交易,拿票证在场外进行黑市交易。这样一种混乱就隐含了巨大的风险,各种经济纠纷就有可能大量爆发,不仅股市要受到冲击,而且会给社会带来不稳定。
针对这样的情况,我们就研究了如何整顿市场、规范市场,第一项工作就是取缔场外交易。我到深圳不久签发的第一个政令就是取缔场外交易、规范交易行为,这个政令是1990年5月17日发的。我们动用了国家机关的力量,包括公安、武警,把深南大道和蛇口两个地方的场外交易市场清理、取缔了。取缔场外交易后,我们面临的一个非常紧迫的问题就是要发展证券公司,建立合法的交易点,所以第二项工作就是紧锣密鼓地发展证券公司。
这件事情金融界都很支持,深圳各家银行都出资入股来建立独立的证券公司。当时我判断光靠深圳各银行的力量不够,所以后来我们以市政府的名义向全国各省市的银行发出邀请,欢迎他们来深圳创办证券公司。这个邀请发出去以后,得到了全国各省市的响应,他们认为深圳这个举措正好给他们提供了一个分享深圳特区改革成果、参与证券业务发展的好机会,所以他们派出得力的干部来筹建证券公司。这股力量不得了,到了1990年下半年,我们一下子就成立了306家证券公司,这就将场外交易纳入了有序的轨道。
第三项工作就是筹建证券交易所。证券公司的大量成立,替代了场外交易,这很好。但是证券公司是分散交易,因此就出现了同一股票在不同的交易点价格不一样的现象,这实际是一个很大的问题,不符合交易公平的原则,也不利于分析股市,由此对股市的分析判断就有问题,所以成立证券交易所刻不容缓。我们就紧锣密鼓地抓证券交易所的筹建工作。
筹备证券交易所,首先我们从领导上加强力量,在市长的直接领导下设立资本市场领导小组,由曾经在英国工作多年、有金融工作经验的副市长张鸿义担任组长。
领导小组成立以后,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就是交易所的领导班子、交易所专业人才的配置问题。我们挑选了银行系统中从日本和美国学习证券回来的两位干部担任交易所的总经理和副总经理,一位叫王健、一位叫禹国刚。另外,从银行系统选拔了一些学过证券、熟悉证券的同志,也请了中国银行在香港的一批搞证券的同志参与了进来。
这支队伍建立起来后,首要任务就是起草证券交易所的章程。后来领导班子有了,专业队伍有了,章程也有了,我们就抓紧筹备硬件,也就是交易所的场地。他们开始给我报告说有400平方米的场地,我说太小了,尽管我们现在5家公司的交易量也不是很大,但是要用发展的眼光来考虑。后来在金融大厦搞了一层楼面作为交易所的运营场地,再配置了一些进口的先进设备,这样,我们的证券交易所就万事俱备了。
1990年9月,我们给中国人民银行总行汇报了我们成立证券交易所的方案。但是过了一个多月都没批下来,我们很着急,因为没有交易所,就没有办法把分散的交易集中起来,形成一个统一的市场价格,所以我们急需证券交易所开业。于是我就跟李灏同志商量,我们到现场去看一看怎么确定这个问题。我们去看了,听了汇报,现场查看了各种准备工作的状况,我们觉得筹备工作各方面做得都很细致,很扎实。但是总行没批,权力就很有限,怎么办?后来我们想,我们是特区,我们有试验权,我们也运用下这个试验权,搞个试开业,变通一下,这种做法在国外也有。
1990年12月1日,深圳证券交易所试开业。这样所有的交易就集中到交易所来了,有交易资格的证券公司就派出代表到交易所来集中交易,一下子就把问题都解决了。
从冷到热,大家很高兴,但是也有顾虑。高兴是因为这是推进股份制、发展股票市场的机会;顾虑就是人才准备不足,估计会出现一些困难的局面。实际上,取缔场外交易是1990年5月17日,到我们证券交易所试开业的12月1日,只有6个多月的时间,在这期间,我们把大量的工作都完成了。这样由乱变治,使股市的发展进入了依法有序的轨道。应该讲,从1990年到1992年,股份制改革和股票市场发展取得了新的、比较明显的进展。比如说,开展股份制改革的企业1990年有200多家,到1992年底达到了1000多家。上市公司由1990年的5家发展到38家,上市资产净值总额从2.7亿元发展到21.6亿元,极大地推进了股份制的发展,对促进经济发展做出了贡献。更重要的是,从证券规范立法、发展证券公司到创办交易所,这三件事情应该讲在中国证券发展史上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也为今后证券市场的健康发展打下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