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密码登录
  • 验证码登录
忘记密码 还不是会员免费注册
还不是会员免费注册
  • 注册
已有账号,请登录
  • 手机找回密码
  • 重置密码

《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发布

2021-05-10 / 属性:大事记

收藏
摘要:2014年3月,《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发布,这是我国推进新型城镇化健康发展的纲领性文件,规划明确新型城镇化的基本内涵为“以人为本、四化同步、优化布局、生态文明、文化传承”。《规划》从“城镇化水平”“基本公共服务”“基础设施”“资源环境”四个领域,给出了18项评价指标。这些指标既是未来新型城镇化发展的评价标准,也是中央试图调整城镇化发展方向的指挥棒。

"2014年3月,《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发布,这是我国推进新型城镇化健康发展的纲领性文件,规划明确新型城镇化的基本内涵为“以人为本、四化同步、优化布局、生态文明、文化传承”。

早在2012年12月15~1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首次明确提出“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着力提高城镇化质量”。2013年12月12~13日,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在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分析了城镇化发展形势,明确了推进城镇化的指导思想、主要目标、基本原则、重点任务。李克强总理在讲话中论述了当前城镇化工作的着力点,提出了推进城镇化的具体部署。会议提出推进城镇化六大任务,包括“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提高城镇建设用地利用效率”“建立多元可持续的资金保障机制”“优化城镇化布局和形态”“提高城镇建设水平”和“加强对城镇化的管理”。

《规划》提出,积极稳妥扎实有序推进城镇化,目标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0%左右,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达到45%左右,实现1亿左右农业转移人口和其他常住人口在城镇落户;要量力而行,严防城市“摊大饼”式扩张。

《规划》从“城镇化水平”“基本公共服务”“基础设施”“资源环境”四个领域,给出了18项评价指标。这些指标既是未来新型城镇化发展的评价标准,也是中央试图调整城镇化发展方向的指挥棒。

《规划》突出的亮点是强调以人为本,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提出了保障随迁子女平等享有受教育权利、完善公共就业创业服务体系、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改善基本医疗卫生条件、拓宽住房保障渠道等一系列举措。

《规划》赋予了小城镇发展很大的创新空间,提出了小城镇发展的三种模式:一是大城市周边的重点镇要发展成为卫星城;二是具有特色资源、区位优势的小城镇要发展为专业特色镇;三是远离中心城市的小城镇和林场、农场等要发展成为服务农村、带动周边的综合性小城镇。

配合新型城镇化建设,2014年我国全面放开建制镇和小城市落户限制。2014年6月,中央深改小组第三次会议审议《关于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的意见》。总的政策要求是全面放开建制镇和小城市落户限制,有序放开中等城市落户限制,合理确定大城市落户条件,严格控制特大城市人口规模,稳步推进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户改实际上是十八大以来,推进新型城镇化中最重要的一次改革,涉及到大概2.8亿的在城市打工的农民工。要解决他们的公共服务问题,使他们能把根扎在城市,又能解决城市的各种消费需求,来带动城市的发展。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