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密码登录
  • 验证码登录
忘记密码 还不是会员免费注册
还不是会员免费注册
  • 注册
已有账号,请登录
  • 手机找回密码
  • 重置密码

迟福林: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

2021-06-10 / 来源:《复兴之路》 / 属性:理论研究-著作期刊

收藏
摘要:1978年12月18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隆重召开。这次会议,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党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开启了我国改革开放的历史新时期。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复杂的国际政治经济环境,面对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等一系列深刻变化,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坚定不移高举改革开放旗帜,取得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性成就。实践证明,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必由之路,是实现中国梦的必由之路。

迟福林: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

——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

 

19781218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隆重召开。这次会议,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党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开启了我国改革开放的历史新时期。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复杂的国际政治经济环境,面对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等一系列深刻变化,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坚定不移高举改革开放旗帜,取得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性成就。实践证明,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必由之路,是实现中国梦的必由之路。

2018年,我们迎来改革开放40周年。我们要以全面深化改革的实际行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继续沿着改革开放的康庄大道奋勇前进,就需要充分认识改革开放的伟大历史贡献,深刻总结改革开放的伟大历程和宝贵经验,坚定不移地按照党的十九大精神,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行动指南,按照党的十九大确定的全面深化改革的目标任务,逢山开路,遇水架桥,将改革进行到底。

一、改革开放40年的伟大实践

1978年开始的改革开放,从思想解放到改革实践,从农村到城市,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从经济体制改革到全面深化改革,开启了中国人民锐意进取、团结创新的改革开放强国之路。

1.改革起步——从思想解放发端,从农村开始(197812月至19849月)

从总体上看,这一时期初步完成了从以阶级斗争为纲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从封闭到开放的思想转变,开始进行改革开放的初步探索和局部试验,我国开始进入具有历史性和划时代意义的改革发展新时期。

197812月,针对“以阶级斗争为纲”、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束缚经济发展这一矛盾,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作出了把全党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确定了改革开放的基本方针。19816月,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了《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完成了指导思想上的拨乱反正。正是在这个前提下,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开始起步。

这一阶段,改革的基本内容是打破指令性计划,逐步引进市场机制,承认市场竞争,确立“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方针,划分指令性计划、指导性计划和市场调节的范围和界限,坚持国营经济的主导地位,发展多种经济形式。以农村改革为重点,在农村创造并大力推行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主要内容的改革,开放农贸市场,激发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解放生产力;进行扩大企业自主权试点和两步“利改税”;恢复和发展个体经济;实行基本建设投资的“拨改贷”;进行第一次党政机构改革。

另外,按照平等互利原则,扩大对外经济技术交流。1980年设立了深圳、珠海、汕头、厦门等4个经济特区;1984年开放了大连、秦皇岛、天津、烟台、青岛、连云港、南通、上海、宁波、温州、福州、广州、湛江、北海等沿海14个口岸城市作为吸收外资、学习国外先进技术和经营管理方法的窗口,从而打破了过去的封闭和半封闭状态,以一种前所未有的开放姿态开始融入世界经济发展的大潮中。

2.改革重心的战略转移——以城市为中心的经济体制改革(198410月至199112月)

198410月,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突破了把计划经济与商品经济对立起来的传统观念,提出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是在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并确立了改革的重点逐渐由农村转向城市,这为推进经济体制改革提供了新的理论指导。198710月,党的十三大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作出了比较系统的阐述,确定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提出了“三步走”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战略。

以这一系列理论创新为契机,改革开放进入了一个不断深化的阶段:确立了“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的改革目标,实行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相结合;改革的重点从农村转向城市;把增强全民所有制大中型企业的活力作为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试行厂长(经理)负责制和承包制;开展股份制改革试点,设立上海证券交易所与深圳证券交易所;发挥中心城市作用,实行“市管县”的体制,部分城市计划单列;开放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闽南三角洲地带,建立了海南经济特区和浦东开发区;进行了第二次政府机构改革;民私营经济与乡镇企业迅猛发展,教育、养老、医疗、住房等社会体制改革拉开帷幕。

3.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框架(19921月至200210月)

1992年初,邓小平同志视察南方,提出“计划和市场都是手段”的论断和“三个有利于”的判断标准(即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系统回答了长期困扰和束缚人们思想的许多重大问题,特别是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的关系问题,深化了对改革开放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

199210月,党的十四大召开,第一次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199311月,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对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做出了全面部署。19979月,党的十五大确立邓小平理论为党的指导思想,确立了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进一步统一了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的思想认识。

邓小平南方谈话和党的十四大,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进入新的发展阶段。按照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促进国有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不断推进财政、税收、金融、外贸、外汇、投资、价格、流通、住房和社会保障等一系列体制改革,初步形成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与此同时,对外开放由沿海向内地纵深推进,对外经济、技术合作与交流的规模继续扩大,并抓住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机遇,加入WTO,由此建立起一个全方位、多层次的对外开放格局。

4.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200211月至201210月)

党的十六大以来,针对经济社会发展中呈现出来的阶段性新特征,顺应国内外形势发展的新变化,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党中央先后提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等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着力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党的十六大宣告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200310月,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全面系统地论述了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主要任务: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大力发展国有资本、集体资本和非公有资本等参股的混合所有制经济,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使股份制成为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大力发展和积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允许非公有资本进入法律法规未禁止的基础设施、公用事业及其他行业和领域;建立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现代产权制度;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完善宏观调控体系、行政管理体制和经济法律制度;健全就业、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制度;建立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机制,坚持统筹兼顾,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按照这一部署,农村综合改革逐步深化,强农惠农政策不断加强;金融、财税、投资、价格、科技等领域改革取得重要进展;非公有制经济进一步发展;市场体系不断健全;政府职能加快转变;对外开放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5.全面深化改革(201211月至201710月)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领导下,全面深化改革的大潮涌起。201311月,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该决定紧紧围绕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和党建六大改革主线,涉及15个领域、60个具体任务、330多项较大的改革措施。

面对艰巨复杂的改革任务和巨大的改革压力,201312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决定成立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负责改革总体设计、统筹协调、整体推进、督促落实,并由习近平总书记亲自挂帅担任组长。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全面发力、多点突破、纵深推进,经济体制和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民主法制领域改革、文化体制改革、社会体制改革、党的建设制度改革、纪律检查体制改革6个专项小组改革部署全面展开。截至2017年底,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共召开39次会议,其中,十八届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共召开38次会议。十九届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召开1次会议,审议了17份文件。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制定了我国在新的发展阶段全面推进改革开放事业的指导思想、总体思路、主要任务、重大举措。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开启了全面依法治国新时代;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以新发展理念布局“十三五”,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性阶段,奏响了改革与发展的“双重奏”;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对全面从严治党作出新部署,开启了新形势下党的建设新征程。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坚持问题导向,从体制机制层面入手,统筹谋划“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涉及的相关改革任务,为全社会统一思想、切实增强“四个自信”、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提供了正确的理论指导。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主要领域改革主体框架基本确定;开放型经济新体制逐步健全,对外贸易、对外投资、外汇储备稳居世界前列。

6.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201710月至今)

20171018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开幕。习近平代表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向大会作了题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报告。大会通过了关于《中国共产党章程(修正案)》的决议,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写入党章;大会作出了“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的重大判断,并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进入新时代,面对社会主要矛盾的历史性变化,发展要解决的问题发生重大变化。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跨越关口的迫切要求和我国发展的战略目标”。进入新时代,我国经济发展的突出阶段性特点,是由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

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按照党的十九大报告要求,实现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目标,就是要抓住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不断增强我国经济创新力和竞争力。

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首要任务是适应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变化,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破解“有需求、缺供给”的突出矛盾,适应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不断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扩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给,增强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推动我国经济朝着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经济体制改革必须以完善产权制度和要素市场化配置为重点,实现产权有效激励、要素自由流动、价格反应灵活、竞争公平有序、企业优胜劣汰。”客观地看,市场化改革走到今天,能否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加快形成市场决定资源配置的新格局,决定着能否实现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的重大战略目标。

党的十九大通过《中国共产党章程(修正案)》,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写入党章,确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全党重要的指导思想,这对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继续推向前进至关重要。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新年贺词中强调,“我们要以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为契机,逢山开路,遇水架桥,将改革进行到底”。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全面深化改革任重道远。我们要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集中统一领导下,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按照党的十九大作出的战略部署,坚定不移地推进全面深化改革。

二、改革开放40年的伟大成就

我国改革开放的40年,是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的40年。我国的改革开放事业,既是中华民族谱写的一首自强不息、顽强奋进的壮丽史诗,也是人类历史上伟大的社会进程之一。

1.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从农村到城市,中国采取了市场导向的改革,冲破了计划经济的藩篱。从20世纪90年代初期确立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到今天,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已经确立,资源配置由原来的行政分配逐步过渡到市场发挥决定性作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极大地调动了全社会发展经济的积极性,为经济繁荣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

2.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

我国把对外开放作为基本国策,成功地把握了经济全球化所带来的历史机遇,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主动积极地融入经济全球化,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为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创造了重要条件。

我国逐步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推进器”和“稳定器”。2012-2017年,中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30%左右,位居全球第一。与此同时,我国已形成了世界最大规模的中等收入群体,形成巨大的消费市场,将对全球的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人民币国际化迈过一个个新的里程碑。2016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将人民币纳入特别提款权货币篮子;2017年欧洲央行增加等值5亿欧元的人民币外汇储备;2018年中国A股将正式进入MSCI新兴市场指数。在当前全球贸易和金融体系当中,中国已成为名副其实的增长动力之源、稳定之锚。

“一带一路”倡议取得重要进展。目前,全球100多个国家和组织积极支持和参与“一带一路”建设,联合国大会、联合国安理会等重要决议也纳入“一带一路”建设内容。截至20179月,与我国签署共建“一带一路”合作协议的国家和国际组织已达69个,一系列部门间合作协议覆盖“五通”各个领域。2017年,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出口总额7.37万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78%,占我国贸易总额的比重达到265%。截至2017年末,我国企业共在44个国家建设初具规模的境外经贸合作区99家,累计投资307亿美元。上缴东道国税费24.2亿美元,为当地创造就业岗位25.8万个。可以说“一带一路”倡议来自中国,成效惠及世界,成为新形势下中国推动和深化对外开放的新战略,成为应对贸易保护主义、推进经济全球化进程的新主角,成为促进世界共同繁荣、共同发展、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桥梁。

我国成为世界贸易大国和外汇储备大国。1978-2017年,我国进出口总额从206亿美元提高到4万亿美元。根据世界贸易组织统计数据,2013年,中国超越美国成为货物贸易第一大国。2006年底,我国外汇储备达到10663亿美元,超过日本位居世界第一位。2017年末,我国外汇储备规模为31399亿美元。

3.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综合国力迈上新台阶

由中等收入国家迈向高收入国家行列。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快速增长,增速高于世界经济年均增长水平。根据2006年世界银行国家分类标准,人均国民收入在8763465美元区间为中低收入国家。我国于2009年开始,已经走出中低收入国家行列,进入中上收入国家行列。从人民生活水平的角度看,我国实现了由以解决温饱问题为主要特征的生存型阶段,迈向以解决人的自身发展问题为主要特征的发展型新阶段。1978-2017年,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343元增加到36396元,增加近100倍;我国农民人均纯收入由134元增加到13432元。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用40年的时间,完成了发达国家300年才达到的城镇化水平,2017年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58.52%

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1978-2017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GDP)由3645亿元增长到827122亿元。2017年,国内生产总值比上年增长6.9%,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在30%左右。早在2010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2010年为5.879万亿美元)超过日本(约为5.474万亿美元),成为仅次于美国的全球第二大经济体。

社会保障制度不断完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不断提高,受惠群体不断扩大。40年来,我国逐步建立起覆盖城乡的公共服务体系,基本建立起世界上覆盖人口最多的社会保障体系。截至2017年底,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达到9.15亿人、11.77亿人、1.88亿人、2.27亿人、1.92亿人。

三、改革开放40年的基本经验

中国改革开放40年最突出的特征,就是坚持从基本国情出发,选择有效的发展模式和改革开放道路,成功地走出了一条渐进式的改革开放道路,无论从理论上还是实践上看,都堪称独树一帜。

1.坚持党的领导,坚定党的基本路线

改革开放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是党带领人民进行的一场新的伟大革命。坚持党的领导,贯彻党的基本路线,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我国始终确保改革正确方向的最大保障。只有坚持党的领导,才能始终保持现代化建设的社会主义方向,才能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创造稳定的社会环境,才能调动各方面的积极因素。

2.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解放思想是改革开放的先导。我国改革开放40年的历史,是一部不断解放思想、开拓创新的历史。解放思想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开拓新局面的前提,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才能辩证地看清历史和现实,从而不断总结和开拓,推进理论和实践创新。

3.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挥群众首创精神

人民是改革开放的主体,改革开放的历史由人民书写,改革开放的成果由人民所创造,也由人民所共享。实践证明,在改革开放不断深入推进的历史进程中,离不开以人为本,离不开以人民为中心,离不开群众首创精神,离不开对基层实践经验挖掘。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这不仅广泛凝聚了改革共识,还形成了强大的改革合力。

4.坚持市场导向的经济体制改革大方向不动摇

40年来,我们既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又创造性地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坚定不移地走市场导向的经济体制改革道路,使经济活动遵循价值规律的要求,使全社会充满改革发展的创造活力。实践证明,坚持市场化改革的大方向,是改革开放取得成功的重要经验。市场化改革的重要突破,使得亿万人民成为财富创造的主体,投资体制、财税体制、金融体制等方面的改革均取得长足进展,为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创造了条件,推进了包括国有经济、民营经济等在内的多种所有制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增强经济活力。

5.主动融入世界经济,坚定不移扩大对外开放

改革开放之初,在经济发展条件的约束下,我国以对外开放为基本国策,主动融入国际市场,这对促进我国资本积累、加快产业升级、推动经济起飞起到了历史性的重大作用。无论是经济总量还是人均收入,无论是贸易规模还是贸易结构,我国都实现了历史性跨越。习近平总书记在世界经济论坛2017年年会上指出:“中国的大门对世界始终是打开的,不会关上。”主动融入世界经济发展的浪潮中,坚持走对外开放道路,是经济全球化大趋势的客观选择,是保证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重要条件。

6.正确处理改革、发展与稳定之间的关系

第一,中国改革开放之所以能取得巨大成功,与从基本国情出发,选择了渐进式改革开放的路子是分不开的。渐进式改革的重要做法就是“将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相结合”。改革试点——扩大试点——全国范围内普及,成为多项制度创新的现实有效路径。例如:从农村改革开始,然后扩展到城市;先着力发展比较适应市场经济的非国有制经济,然后重点推进国有经济改革;先发展商品市场,然后着重发展生产要素市场;价格改革先调后放,调放结合,并逐步同国际市场价格相联系;生产、流通、价格等都出现计划内外双轨制,然后向市场单轨制过渡;经济特区、沿海城市改革开放先行一步,逐步向内地推开,实现全方位开放;等等。每一步改革自下而上地实践探索、自上而下地设计,较好地解决了改革、发展与稳定之间的关系。

第二,及时和善于总结经验,宽容改革失误,允许改革试错,在总结经验中不断提升对改革的认识,推动改革开放不断向前。

第三,为改革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我国的改革开放,涉及方方面面的利益调整,是一项极具复杂性的系统工程。积极有效的宣传和舆论引导,激发了全党全社会的积极性,激发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参与和支持。由此,改革才能在一个良好的社会大环境中顺利推进。

四、以全面深化改革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党的十九大报告根据进入新时代的实际情况,提出“分两步走”的战略目标:第一个阶段,从二○二○年到二○三五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再奋斗十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第二个阶段,从二○三五年到本世纪中叶,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再奋斗十五年,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到那时,我国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将全面提升,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成为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领先的国家,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基本实现,我国人民将享有更加幸福安康的生活,中华民族将以更加昂扬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1.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正处于攻坚决胜阶段

2020年是我国经济转型升级的历史关节点,是经济转型的“最后窗口期”,是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临界点,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时间节点。同时要看到,当前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也面临诸多矛盾叠加、风险隐患增多的严峻内外挑战。为此,要准确把握战略机遇期内涵的深刻变化,更加有效地应对各种风险和挑战,要继续集中力量把自己的事情办好,不断开拓发展新境界,确保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

2.以全面深化改革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1)全面深化改革是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必由之路。如果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我国改革开放的历史新时期,那么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就是开启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新征程。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深化改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是要立足我国基本国情,全面深化改革;就是要看到改革的长期性、艰巨性,牢牢把握改革这一发展要义不动摇;就是要坚持以经济体制改革为主,牵引和带动其他领域改革,使各方面改革协同推进、形成合力。

2)未来五至十年,是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打下坚实基础的关键时期。未来五至十年,是“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我们既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又要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目标进军,为到本世纪中叶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打下坚实基础。党的十九大着眼于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基本方略做出了总体谋划。我们要坚持把握大局、审时度势、科学谋划,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牢筑根基。

3)立足当前,坚定走经济转型升级和结构调整之路。在2014年亚太经合组织(APEC)工商领导人峰会中,习近平主席系统阐述了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的重要判断:速度——“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结构——“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动力——“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跨越关口的迫切要求和我国发展的战略目标。必须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提高全要素生产率。这就需要以经济转型升级适应并引领经济新常态,牢牢把握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的主动权,以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敢于过深水区的大无畏气魄,持续推进全面深化改革的攻坚战。

3.将改革进行到底

1)以新发展理念引领高质量发展。201510月,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新发展理念,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必须坚定不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新发展理念不仅深化了对发展的认识,而且为我国“十三五”乃至更长时期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描绘出新蓝图。当前,我国正处在新旧动能转换的历史拐点,无论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还是体制机制创新,都需要适应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历史性变化。要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引领经济高质量发展,把握发展大势,着力推进经济转型升级,狠抓改革攻坚,突出创新驱动。

2)坚持全面深化改革。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坚持全面深化改革。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断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坚决破除一切不合时宜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吸收人类文明有益成果,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充分发挥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当前,一方面我国经济增长正处于新旧动能转换的关键时期,结构性矛盾凸显,不可避免会带来下行压力及某些阵痛;另一方面,经济全球化不确定性因素明显加大,经济增长的外部挑战更为严峻。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关键在于以全面深化改革破解经济转型升级中的定则矛盾与问题。

4.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

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开放带来进步,封闭必然落后。中国开放的大门不会关闭,只会越开越大。”“主动参与和推动经济全球化进程,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不断壮大我国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在经济全球化与国内经济转型升级历史交汇的大背景下,推进以自由贸易为主线的开放转型,不仅为经济转型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注入强大动力,而且将给全球自由贸易和经济全球化带来重要影响,使我国由经济全球化的重要参与者转变为主要引领者。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决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面对新时代新形势新任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全面深化改革。

摘自《复兴之路——改革开放40年回顾与展望丛书》之迟福林《伟大的历程——中国改革开放40年实录》,南方出版传媒,广东经济出版社。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