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5-08 / 属性:大事记
1991—1993年,我国外贸进行了以取消出口补贴、统一外汇留成为主要内容的体制改革,使外贸领域的计划经济色彩进一步减弱,市场调节作用加强,对外贸易迅速发展。但是,不少外贸企业还受到较多的行政干预,汇率双轨制的存在对外贸的进一步发展也存在很大的阻力。
1994年1月11日,《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深化对外贸易体制改革的决定》发布,这标志着新一轮的外贸体制综合配套改革开始实施。该决定提出:“为了贯彻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的决定,适应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在金融、财税、投资、外汇等重点领域进行重大改革的同时,必须进一步深化对外贸易体制改革。我国外贸体制改革的目标是:统一政策、放开经营、平等竞争、自负盈亏、工贸结合、推行代理制,建立适应国际经济通行规则的运行机制。”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深化对外贸易体制改革的决定》的主要内容如下:①改革外汇管理体制,促进对外贸易发展。从1994年1月1日起,国家实行新的外汇管理体制,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单一的、有管理的人民币浮动汇率制;建立银行间外汇交易市场,改进汇率形成机制,保持合理及相对稳定的人民币汇率;实行外汇收入结汇制;取消现行的各项外汇留成、上缴和额度管理制度;实行银行售汇制,实现人民币在经常项目下有条件可兑换;对外向境外投资、贷款、捐款等汇出继续实行审批制度。此外,对进出口企业用汇制度也作了规定。②运用法律、经济手段,完善外贸宏观管理。国家不再下达外贸承包指令性计划指标。出口外汇和进口用汇实行指导性计划管理;完善出口退税制度;加快授予具备条件的国有生产企业、科研单位、商业物资企业外贸经营权;对关系国计民生的、属于战略性资源的、国际市场垄断性很强的或在国际市场上处于主导地位的特别重要的少数进出口商品,组建联合公司联合经营,统一对外。③转换外贸企业经营机制,逐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④强化进出口商会的协调服务职能,完善外贸经营的协调服务机制。⑤保持外贸政策的统一性,增强外贸管理的透明度。
这一轮外贸体制改革的实施,加强了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促进了我国对外贸易市场化的进程并实现了高速增长,优化了资源配置和提高了资源使用的效益,彻底打破了以往国家经营对外贸易的体制,对于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