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5-08 / 属性:回忆述评-亲历自述
那个时候确实承受了很大的压力,但是呢,国务院领导态度是坚决的,就是要调结构。所以那时候要把小企业大量放掉,国有企业慢慢向钢铁、水泥等重要行业集中,就是规模化,特别明显的是基本服务业,就是通讯、电力等等。另外呢,当时也是迫不得已的,就是关于纺织,纺织从1995年已经是全行业亏损,1996年还是全行业亏损,转不过来了。当时就判断呢就是说大量产业过剩,我记得,当时纺织行业的纺锭大概有三千万锭,产能压一千万锭下来没任何问题,所以在那种情况下都是开工不足啊。所以后来就是说三年脱困,要以纺织行业作为突破口。后来朱总理下决心砸掉一千万锭,我记得那时候他组织我们,那是1997年1998年这样呢到上海去开会,因为周围嘛浙江江苏那一带纺织业比较密集,就把他们那些地方的官员和一部分企业请来专门开会,讨论压锭,就是砸锭,最后定下来呢,每砸一万锭,国家补贴大概110万,纺机要拿到钢铁厂回炉,你不能转移,就这样,当时最后好像压下来一共是九百多万锭。那么后边呢,慢慢的后边才整个状况就开始有些回升。另外,与此同时呢,还采取了一些措施,过滤企业的不良资产。当然这个清产合资还是一个基础性工作,他做了之后呢就是核定了企业的资本金,另外就剥离一些不良的资产,最后从银行这儿拨出来大概一万四千亿,成立了四大资产管理公司,由他们来处理,就是银行把那些不良债务,转移给他们,他们用市场化的办法来处理,应该说这个制度设计是很好的,起了很好的作用。
(“口述改革”访谈笔录内容未经许可,不得转载,一经发现,我们将依法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