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5-10 / 属性:大事记
2003年,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突破1000美元,进入了国际上通常所说的工业化关键时期。这个时期既是“发展机遇期”,又是“矛盾凸显期”。准确认识和切实解决我国在发展关键时期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是党的理论创新面临的重大课题。
7月28日,在全国防治“非典”工作会议上,胡锦涛全面总结了抗击“非典”斗争的经验和从中获得的深层次理论认识。他在讲话中首次使用了“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的发展观”的表述,并着重从理论上分析了发展概念与增长概念的异同:“我们讲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这里的发展绝不只是指经济增长,而是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实现社会全面发展。”《胡锦涛文选》第二卷,人民出版社,2016年。
2003年10月,中国共产党十六届三中全会在北京举行。全会听取和讨论了胡锦涛受中央政治局委托作的工作报告,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
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强调“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推进改革和发展。这里,最重要的进展是把“以人为本”与“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统一起来,使科学发展的理念得到极大的充实和提升。明确提出“以人为本”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长远指导方针和在实际工作中必须坚持的重要原则,这就将新的发展思路与党的性质和宗旨、党的执政理念和要求内在地联系在一起,具有更鲜明的人民性、科学性和时代性。这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郑重地提出了科学发展观,是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指导思想的新发展。
科学发展观是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立足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深刻洞察当今世界发展大势而提出的,其理论的形成和发展离不开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