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5-29 / 来源:《复兴之路》 / 属性:理论研究-理论文章
中国改革开放40年来,社会经济发展取得了伟大成就,在党的十九大召开之前,魏礼群主任和迟福林院长组织编写关于改革开放40年回顾与展望的一套丛书,非常有意义。2015年底,承蒙两位老领导盛情相邀,我承担了本丛书中关于环境保护与绿色发展的一本论著。此时,也正是我承担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中国经济绿色发展的评价体系、实现路径与政策研究》(项目批准号:71333001)将要提炼和汇编成果的收官之际。历史为现实服务,回顾旨在创新。在一年半时间集中精力完成本书的时候,仿佛也在完成着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两书主题,关系密切,各有重点,写作时颇有交叉进行、相互充实的感觉。
恩格斯在《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一文中对人与自然的关系有非常精辟的论述,他说:“一句话,动物仅仅利用外部自然界,单纯地以自己的存在来使自然界改变;而人则通过他所作出的改变来使自然界为自己的目的服务,来支配自然界。”紧接着,恩格斯深刻指出:“但是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每一次胜利,在第一步都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但是在第二步和第三步却有了完全不同的、出乎预料的影响,常常把第一个结果又取消了。美索不达米亚、希腊、小亚细亚以及其他各地的居民,为了想得到耕地,把森林都砍完了,但是他们想不到,这些地方今天竟因此成为荒芜不毛之地,因为他们使这些地方失去了森林,也失去了积聚和贮存水分的中心。阿尔卑斯山的意大利人,在山南坡砍光了在北坡被十分细心地保护的松林,他们没有预料到,这样一来,他们把他们区域里的高山畜牧业的基础给摧毁了;他们更没有预料到,他们这样做,竟使山泉在一年中的大部分时间内枯竭了,而在雨季又使更加凶猛的洪水倾泻到平原上。在欧洲传播栽种马铃薯的人,并不知道他们也把瘰疬症和多粉的块根一起传播过来了。因此我们必须时时记住:我们统治自然界,决不像征服者统治异民族一样,决不像站在自然界以外的人一样,相反地,我们连同我们的肉、血和头脑都是属于自然界,存在于自然界的;我们对自然界的整个统治,是在于我们比其他一切动物强,能够认识和正确运用自然规律。”(《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517-518页。)恩格斯深刻揭示了人类与自然的辩证依存关系。
40年来,在改革开放引领下,我国经济实力、综合国力显著增强,经济社会结构明显改善,人民生活从解决温饱发展到总体小康,国际影响力大幅度提升,伟大成绩举世瞩目。但是,新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仍待完善,经济发展的高投入格局急需扭转,环境与生态文明需要我们这一代人用生命来维护。如果我们把水和空气都污染了,把大地挖得千疮百孔,把自然资源都消耗完了,把可爱的生物捕捉滥伐得无踪影了,我们的后代如何继续生存与发展?为了未来,为了子孙后代,我们必须让发展模式变成绿色的,把生活方式变成绿色的。绿色经济与传统经济的根本区别在于,不再是破坏生态、大量消耗能源与资源的唯GDP经济,而是以维护人类生存环境、合理保护资源与能源、有益于人体健康为特征的可持续发展经济。
党的十八大标志着党和国家走向新阶段。面临深刻变化的时代,迫切需要在改革与发展的总体战略上有创新和突破。建设生态文明与环保体制的现代化管理制度,把绿色发展作为国家的战略与发展理念,对我们和我们的后代都太重要了。
本书回顾了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至今近40年时间里,在改革开放的推动下,环境保护理念与体制是如何一步步发展与完善的。当然,也具体分析了环境、资源、生态如何一步步恶化,如何在保护下仍然被污染。环保体制改革与绿色经济国际合作是同时进行与相互影响的。环境保护在改革开放后,一步步形成了规范的管理体制,也形成了国际合作的机制。因此,本书既突出改革的作用,也突出开放的意义。全书共有五篇。第一篇分析1978-1992年这段改革开放的关键时期,中国从“以阶级斗争为中心”走上“以经济发展为中心”后,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矛盾如何显现,又如何通过推进中国环境管理体制的进步而协调解决。第二篇主要分析环境问题与经济发展阶段的关系、经济体制改革和环境可持续发展的相互影响。时间跨度是1992-2012年。第三篇重点介绍党的十八大后,中央如何从国家管理现代化的高度,深化环保体制改革,使环保管理与绿色发展战略更紧密结合,绿色产业与绿色金融在国际绿色经济潮流的推动下快速发展。第四篇是对国内外绿色发展及环保合作的前景分析,力求解读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的意义、实现途径及中国的落实方案,分析了与国际绿色经济合作发展的路线图。第五篇借力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展望未来改革方向,立足“天地水林”,对环境、资源、生态管理体制的创新进行了探索。“环境保护大事记”为本书提供了客观基础。这里特别要说明的是,以上是从经济体制改革的大事件作的分类,力求突出环保体制与整体经济体制在改革开放中的协调发展。如果严格按照重大环境事件、重要环保决策、重点环保行动等典型因素来划分,我国环境保护的成长与完善历程大体应分为以下三个阶段:点源治理、制度建设阶段(1973-1993年),流域整治、强化执法阶段(1994-2004年)和全防全控、优化增长阶段(2005年至今)。
中国环境保护事业经历了几代人的艰苦奋斗,从无到有,逐步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这里谨向所有为中国环境保护事业作出贡献的人士表示深深的敬意。本书中列举引用了一些从事环保事业的领导与专家的观点与案例,从这些宝贵的观点中受益很大。环保部原总工程师杨朝飞先生认真审阅了本书前两篇,提出了极为宝贵和具体的修改意见;环保部毛玉如处长编纂了“环境保护大事记”,提供了环保事业发展的历史轨迹。在此对二位环保专家的指点与支持,表示诚挚的谢意。
还要感谢中国环境保护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以下简称“国合会”)的关心与支持。作为中方委员,我从国内外权威的环境、社会、经济专家们的讲演及与他们的交流中学到了很多知识,提升了环境保护与发展的知识水平,开拓了绿色经济的国际视野,深化了对各国环境规划与政策的了解。特别是2016年12月国合会第5届第5次年会,在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为我完成本书前景与展望提供了及时的定位和重要资料的支持。
我于2001年从国务院研究室调入北京师范大学,之后成立了经济与资源管理研究所,后改成研究院,一晃已经16年。在此期间,我首先主持翻译了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K.J.阿罗总主编的《经济学手册》中3卷本的《自然资源与能源手册》,较系统地接触了资源学科的前沿知识。提出绿色发展并开始较深入研究,则是在2009年学校成立了可持续发展985基地并聘请我担任主任后的事了。2010年,我主持完成并出版了国内第一本《中国绿色发展指数报告——区域比较》,现在已出版了7本。这些年,围绕资源、环境与生态,围绕绿色发展,我在国内外作过不少调研,发表了不少论文与著作。这些研究,为我本次参加丛书关于环保体制建设与绿色发展课题,提供了相当重要的基础。但这里更想表达的是:虽然曾作了很大努力,但仍有不准确甚至错误的引用与论述,希望专家和读者不吝指教。
最后,请让我引一段13年前即2004年在参加亚太环境记协第十六次代表大会上的发言。会上我非常感慨地说:“环保——是人对造物主的敬意!环保——是使时空永续、地球年青的伟大事业!环保——是我们对先辈的尊重和对后代的关爱!环保——是提高生活质量的理论,是经济学家对人类本性的引导、对优良生存环境的怀念!环境保护者——是人类永恒利益的卫士!经济可持续发展成本,是环保工作任重道远的预警!让我们为此贡献点微薄力量!”今天,在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之际,让我再用这段话来表达我内心深处多年的环保或说绿色情结!
摘自《复兴之路——改革开放40年回顾与展望丛书》之李晓西《绿色抉择——中国环保体制改革与绿色发展40年》,南方出版传媒,广东经济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