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密码登录
  • 验证码登录
忘记密码 还不是会员免费注册
还不是会员免费注册
  • 注册
已有账号,请登录
  • 手机找回密码
  • 重置密码

段应碧:关于包产到户性质定位的突破

2021-05-06 / 来源:“口述改革历史”访谈 / 属性:回忆述评-亲历自述

收藏
摘要: 1982年1月,《中共中央批转〈全国农村工作会议纪要〉》公布,这是农村改革第一个中央1号文件。这个文件的公布,彻底解除了对“包产到户”“包干到户”的最后一道“紧箍咒”,突破了人民公社“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体制框框,肯定了“包产到户”的社会主义性质,肯定了农村改革的方向,在实质上确立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由此,“包产到户”在全国形成了不可阻挡的燎原之势。1982年可以称为“中国农村‘包干到户’年”,1号文件正式肯定了这项改革由民间要求上升为党和政府的政策。

【背景介绍】

  1982年1月,《中共中央批转〈全国农村工作会议纪要〉》公布,这是农村改革第一个中央1号文件。文件明确指出:“目前农村实行的各种责任制,包括小段包工定额计酬,专业承包联产计酬,联产到劳,包产到户、到组,包干到户、到组,等等,都是社会主义集体经济的生产责任制,反映了亿万农民要求按照中国农村的实际状况来发展社会主义农业的强烈愿望。不论采取什么形式,只要群众不要求改变,就不要变动。”这个文件的公布,彻底解除了对“包产到户”“包干到户”的最后一道“紧箍咒”,突破了人民公社“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体制框框,肯定了“包产到户”的社会主义性质,肯定了农村改革的方向,在实质上确立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由此,“包产到户”在全国形成了不可阻挡的燎原之势。1982年可以称为“中国农村‘包干到户’年”,1号文件正式肯定了这项改革由民间要求上升为党和政府的政策。

【人物简介】

  段应碧,1940年生,四川省万县五桥乡人。长期致力于关注“三农”、研究“三农”、解决“三农”问题,自1963年参加工作,自参加工作四十多年以来,一直在国家决策部门从事农村政策研究工作,经历了农村改革开放的全过程,对我国农村的发展历程和政策演变过程有比较系统的了解,对农业、农村问题有比较深入的研究,参与了农村改革过程中的重大政策的调研和制定。

【访谈时间】

  2015年12月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