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5-08 / 来源:《口述改革历史》 / 属性:回忆述评-亲历自述
我国粮食工作的三个阶段回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我国粮食工作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粮食自由购销时期(1949年至1952年)。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粮食市场上多种经济成分并存,采用的是粮食自由经营的办法,由于粮食生产水平很低,粮食产需的矛盾、供求的矛盾十分突出。从1949年到1950年2月,不到一年时间,发生了4次大的物价波动。粮价带动其他物资价格全面上涨。但由于中央采取了许多坚决有力的措施,紧张动荡的粮食局面基本上稳定了下来。
1952年8月,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十七次会议通过了《关于调整中央人民政府机构的决议》,决定成立中央人民政府粮食部,由章乃器任部长,范式人等任副部长,加强了对全国粮食工作的领导和宏观调控。据测算,1950年国营粮食收购数量占社会总量的23%左右。1950年至1952年,国营粮食收购和销售的比例逐步上升。
第二个阶段,粮食统购统销时期(1953年至1985年)。这一阶段长达30多年。从1953年开始,国家进入了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期,开始进行有计划的经济建设。这一阶段商品粮的需求日益增长,但是粮食生产赶不上消费的增长,于是供不应求的矛盾十分突出,存在的主要原因是人口增长了,虽然生产也在增长,但赶不上需求。统购统销实施前夕的1953年10月,全国粮食销量比上年同期增加了31%,其中大米销量增加59.5%,而1953年9月收购量仅占计划的81%,西北地区只完成了计划的46%,北京、天津等大城市粮食供应严重不足。为了解决这个矛盾,经反复研究,中共中央于1953年10月16日做出了《关于实行粮食的计划收购与计划供应的决议》,简称统购统销。当时统购统销政策有4个部分,包括:计划收购、计划供应、由国家粮食部门控制粮食市场、粮食实行统一管理的政策。这4项政策实行时间长达30多年。总体来看,统购统销是在特殊的情况下采取的特殊措施,对稳定当时的城市供应、支援国家的经济建设起到了重大作用。但是,必须看到,这一制度极大地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损害了农民的利益。长时间内收购价格被压得过低,形成“剪刀差”,损害了农民的利益。
第三个阶段,粮食经营市场化的时期(1985年到现在),这是粮食工作发展的新时期。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中央、国务院根据新形势提出了粮食商品化、经营市场化的指导思想,决定积极又有步骤地、稳妥地取消粮食统购统销,推进粮食流通的市场化改革,分步实施,稳步前进,有计划有步骤地在全国推进。市场化改革分三个时段:第一个时段(1985年至1993年),1985年1月的中央“一号文件”,决定取消对粮食和主要农产品的统购派购任务,但仍保留合同定购。文件指出:“从今年起,除个别品种外,国家不再向农民下达农产品统购派购任务,按照不同情况,分别实行合同定购和市场收购。粮食、棉花取消统购,改为合同定购。由商业部门在播种季节前与农民协商,签订定购合同。定购的粮食,国家确定按‘倒三七’比例计价(即三成按原统购价,七成按原超购价)。定购以外的粮食可以自由上市。”“取消统购派购以后,农产品不再受原来经营分工的限制,实行多渠道直线流通。”第二个时段(1993年至2004年),1993年2月国务院颁布“9号文件”,即《国务院关于加快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通知》,决定积极稳步地放开粮食价格和经营。这是经过了8年左右的时间,国务院出台的又一个关于加快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通知。中央决定进入新的时期不再搞统购统销了,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搞活粮食流通。我参加了这个文件的起草工作和组织实施,1993年当年就全部放开粮价了,在此之前,食用油价格也放开了,这是中国粮食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改革。第三个时段(2004年至今),2004年5月国务院发布《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意见》,决定在总结经验完善政策的基础上,2004年全面放开收购市场、粮食价格,积极稳妥地推进以市场为取向的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建立确保粮食安全的购销网络。
粮食统购统销时期蹲点四川农村亲身经历
我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下乡搞征粮赈粮工作,八次到工作组,目睹和经历了一些真实情况。
1953年,我担任中共四川省委统购统销工作队郫县工作组的副组长,在郫县新民乡搞统购统销试点。我和乡里两个干部在新民乡的金柏村蹲点,分管金柏、胜利、新象3个村的统购试点工作。当时我们感到的最大困难是高估产、高征购,去落实购粮任务时,上级下达的征购任务很大,而下边实际的产量没有那么多,根本完不成任务,工作组普遍感到相差太大,那时流行一句话叫“政策与任务的矛盾”。我们请示上级,是按政策办,还是按任务办?谁也说不清楚。我们费了九牛二虎之力,任务就是落不实,收不上来。工作组没有办法,只能召集村里各家各户的户主开会。我们事先和贫下中农说好,叫他们先报卖粮的数字,然后再叫存粮多的富裕中农自报卖多少,让大家来评议,贫下中农喊他们增加,反复讨价还价,一直搞到天亮,就用这个办法开熬夜会,把任务数报得差不多了,再散会。大家都是这样搞的,那时候没有别的办法。但是,春节过了不久,就有农户喊缺粮了。
1960年至1962年,我又参加了四川省委农村工作团在川南富顺县的农村蹲点,贯彻中央对农村工作的指示,纠正“大跃进”、公社化、刮共产风,“一平二调”,搞穷过渡、高估产、高征购,以及大办公共食堂等造成的恶果。我先后在牛佛区回龙公社等地蹲点,住在农民家里。我目睹农民受极“左”路线影响而产生的极其困难的局面,亲自了解到连口粮、种子粮都征购了的现象。那时农民大量发生浮肿病,出现非正常死亡,我想请示上级“开仓放粮”,但是到区、乡粮库一看,粮库也空空如也,无粮可调。
这一段经历对我们的教训非常深刻,终生难忘,我们作为共产党员,实在愧对农民。在认真贯彻中央一系列纠“左”指示,待到农村形势好转后,1962年夏天,我才调回省里。这一段农村蹲点的经历,与农民、农村基层干部朝夕相处,命运与共的经历,给我们一生最深刻的教训是:任何时候,千万不要丢掉祖宗多年留给我们的良田沃土!千万不要忘记十几亿人手中的饭碗!
彻底结束统购统销
彻底结束统购统销,这是在粮食流通领域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改革。在10多亿人口的大国,结束实行了30多年的统购统销制度,实现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平稳过渡,难度非常大,但意义非常深远。我国是世界上推行统购统销制度时间长、影响深、力度大的大国之一,工作波及面很大,稍有不当就可能引发供应链条的脱节,引发抢购的风潮,引发社会问题。
20世纪80年代后期和90年代初期,党中央、国务院采取了一系列新的政策,为全面放开粮食购销做了各项准备工作。
为应对1984年大丰收后的周期性波动、粮食减产造成的困难,国家采取了措施促生产、保供应,探索经验。1984年大丰收后,周期性波动就来了。1985年粮食生产下降了560亿斤,粮食供应关系趋于紧张,这既有自然调节的影响,又是对形势估计过于乐观而造成的被动。当时粮食销售也出现问题了,1985年提出用500亿斤粮食支持农业结构调整、休耕和发展饲料加工等,一下增加了500亿斤粮食开支。1985年、1986年两年在外贸上又出现了粮食出口大于进口的问题,1985年净出口64.4亿斤,1986年净出口23.8亿斤,以致粮食在1987年至1989年购销出现缺口,产区不愿调出,市场供应紧张。
国务院及时采取了一些相应措施,如从1987年起,对粮食收购实行“三挂钩”政策a,以支持粮食生产。这项开支属国家补贴,不进入收购价。这是我国在粮食史上实行价补分离的第一步尝试,受到了农民群众的欢迎。同时建立农村生产发展基金,从1986年起每年拨出10亿元专款专用,用于粮食增产。从1988年起,中央对地方又实行粮食购销合同包干和财务包干,一包3年,其中粮食订购合同任务稳定在1000亿斤,一定3年不变。
经过1987年至1989年这3年的努力,粮食生产回升,供需矛盾趋于缓和。根据国务院调粮领导小组的建议,国务院批准,在合同定购之外,通过市场议购,专项收购一部分市场调节粮。之所以将其命名为市场调节粮,是为了把这一部分粮食转化为储备调节之用,并按照市场化方向经营,把它搞活,使之在市场上起到调控作用。这项任务委托中国粮食贸易公司按市场化方式操作,统一经营,粮权归中央,使用调拨由中央决定,起到了试验和探索作用。这是国家专储粮的前身,当时主要是在主产区收购,共收购粮食68.2亿斤,其中大米52亿斤,小麦7.8亿斤,大豆1.6亿斤,以后陆续用于贫困地区。1993年平抑粮价又使用了市场调节粮,对稳定粮食市场有利,对扶持主产区也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存在的问题主要是财务费用上一些问题没有得到解决,一些地方粮食部门欠款严重、拖欠贷款、吃中央财政的大锅饭等。这为国家专项粮食储备制度的建立做了可贵的探索。1990年9月,国务院决定建立专项粮食储备制度,这是确保我国粮食安全的“压舱石”。它与当年7月国务院批准郑州粮食批发市场成立,是粮食改革的两个关键措施。特别是以中央储备为核心、以地方储备为支柱、以社会储备为基础的全国粮食储备体系建立起来以后,粮食制度改革的底气有了,信心增强了。
20世纪90年代放开粮价
1993年2月15日,国务院发出《国务院关于加快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通知》,宣布放开粮价。放开粮价是关系千家万户、风险甚多的改革,搞不好会出现粮价波动、供应不到位等险局。当时统购统销几十年来积压在群众手中的粮票,有500多亿斤没有兑现,人们如果一兑现就会发生大混乱。这个难题怎么解决?本来这是平价成品粮,由于与市场价格存在价差,尽管国家规定粮油票证是无价证券,但在当时全国农贸市场无处不在的情况下,城市居民节约下来的粮油票可与农民小商贩交换鸡蛋、换价值相当的塑料制品等,它具有实际价值。当时我们粮食部到哪儿找那500多亿斤粮食兑现?国家专项储备粮才500亿斤,这难题怎么解决?有些学者形容这是统购统销“地震”震出来的“堰塞湖”,稍有不当就决堤、发生抢购,无法兑现,就会引起群众的极大不满,甚至发生闹事,发生大的波动。
那时国家财政很困难,我们想是不是拿一毛钱一斤去补啊,但没有钱,一算开支至少要50多亿元。当时国家整个财政收入才一两千亿元,50亿元是拿不出来的。所以第一个考虑的困难就是这个。国家粮食储备局反复研究,决定稳定市场,尽量减少波动,让粮油票证在不知不觉的情况下“自然消亡”。这是一步险棋,于是一方面动员各地粮食部门和粮库、粮店充分满足老百姓的平常供应,特别是要做好对困难群众、弱势群体的粮食供应。另一方面由当时的国家粮食储备局发出通知,公开向群众宣布一条政策:粮食价格放开后,继续保留城镇定量人口的粮食供应关系,存入档案。群众知道了这条政策后很高兴,认为国家粮食仓库里粮食装得满满的,粮油供应正常,粮油供应关系还继续保留。这就给大家吃了“定心丸”,群众担心缺粮的心理也逐步趋于正常,粮票的敏感度也就慢慢淡化了,国家没有花一分钱就平安解决了这个问题。
1993年“两会”期间代表用餐,第一次不用交粮票,同年5月北京市正式宣布取消粮票,其他省市也先后取消,粮票正式退出历史舞台。这是我们改革发展历程中的一个标志性的事件。
全面放开粮食市场、粮食价格
进入21世纪,粮食形势又发生新的变化,在20世纪末,连续3个年头粮食总产量突破5亿吨后,各类粮食市场粮食供应充足,价格稳中有降。这时国内又滋生了盲目乐观的情绪,扬言储备的粮食可以吃3年等,于是又陆续出台了措施,做了过度的反映,如取消对南方早稻、东北春小麦的保护价等措施,加上粮食生产在5亿吨大丰收之后的周期性波动的影响,我国的粮食总产量从1999年的5.3亿吨,下降到2003年的4.3亿吨。这是改革后的第二次较大的波动,2003年成为改革开放以来粮食总产量减幅最大的年份。
鉴于这种情况,党中央和国务院从2004年开始,加大改革力度,在2004年决定全面放开粮食收购价格,逐步取消农业税,加大对农业粮食的扶植,迅速扭转粮食下滑的局面,到2007年粮食产量恢复到5亿吨。经过几年努力,2013年粮食产量又达到60193万吨,突破6亿吨大关,成为改革后的第三次大丰收。
进入21世纪以后,又陆续发生冰雪灾害,“非典”侵袭,2008年世界粮食危机的冲击,以及2008年“5·12”汶川大地震等情况,我国粮食安全受到极大冲击,但由于我国粮食总产量在改革后翻了一番,由1978年的3亿吨上升到2013年的6亿吨,库存充足,同时还推行了粮食安全的省长负责制,充实加强了中央和地方储备体系,并建立了粮食应急保障机制,为我国的粮食安全体系增添了实力,因而能“稳坐钓鱼台”。
综上所述,应当特别指出取消统购统销、放开粮食市场所带来的翻天覆地的历史性变化。由于粮食是农业基础,吃饭是第一件大事,“开门五件宝,吃穿住用行”,“吃”是居于首位的,取消了粮食的凭票供应,结束了分配上的“票证经济”,解决了“吃”的商品的放开与繁荣问题,这样才带动了整个中国消费品市场的放开与繁荣,至今中国消费品市场可以说是琳琅满目,集世界名品之大成,应有尽有。历史表明,中国在粮食工作上做了正确的选择。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的粮食改革为13亿人口的大国构筑了可靠的粮食安全保障体系,从根本上解决了人民的吃饭问题,为世界粮食事业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改革开放40年,堪称我国粮食工作的黄金时期,人民将永远铭记在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