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5-07 / 来源: 中改院 / 属性:理论研究-研究报告
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成立大会暨海南对外开放战略研讨会,于1991年11月l日至2日在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举行(11月1日上午举行研究院成立大会,11月1日下午至2日举行海南对外开放战略研讨会)。出席会议的有中顾委委员、中津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会大安志文,国家体改委副主任、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高尚全,中国科协副主席何康。国务院研究室副主任王梦奎,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副会长童大林,国务院经济社会发展中心副主任吴明瑜,全国人大法律委员会委员、中华美国学会会长李慎之等国家机关有关方面负责人;有史维国、胡平、王珏、周叔莲、张卓元、陈吉元等著名专家学者。海南方面出席会议的有邓鸿勋、刘剑锋、鲍克明、李志民、王厚宏、曹文华、毛志君、李天相等领导同志。此外还有中国石化总公司、中国国际经济技术交流中心等有关方面负责人和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北京代表处官员出席大会。与会代表总数约100人。
会议自始至终气氛热烈,许多代表都认为开得非常成功。与会的代表们对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的成立十分重视并寄予厚望。
代表们说在进入90年代后,在中国改革开放的关键时期,成立了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这不仅对加快海南省的改革开放与开发建设进程育着重大的推动作用,而且对研究具有全局性的、更深层次的改革于放重大课题将产生积极的影响。希望研究院认真贯彻“立足海南,面向全国,放眼世界”的方针,为海南和全国的改革开放与经济发展作出贡献。海南省一些领导同志说,研究院一成立就组织了这个意义重大并且十分成功的研讨会,为海南深化改革,扩大对外开放,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他们表示今后要一如既往地全力支持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的各项工作。
在海南对外开放战略研讨会上,参加会议的领导和专家、学者立足海南,面向全国,放眼世界,纵论改革开放,对海南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提出了有重大意义的战略思路和实际措施。海南省刘剑锋省长说,这次研讨会非常令人振奋,它为在海南工作的同志鼓了劲,壮了胆,增强了信心和紧迫感、责任感。与会代表畅所欲言.各抒己见见仁见智,从不同角度、不问侧面”讨论了海南在90年代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加速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思路,提出了许多具有建设性和可操作性的意见。
一、实行“大开放”的方针,加快海南改革开放的步伐、是海商所面临的必然选择研讨会上,与会领导和专家、学者所达成的共识是;海南作为全国最大的经济特区和综合改革试验区,在90年代争取一个较大的发展,唯一的选择就是加快改革开放的步伐,坚定不移地宾行“大开放”的方针。
什么是“大开放”?代表们认为,“大开放”就是在对外的程度、范围、方式等方面都要有新的突破、有大的动作。安志文同志概括为:大开放的实质性含义,就是根据中央建设大特区的要求,在海南实行与其他特区更特殊的政策和体制。
与会代表从不同角度论证了海南要实行“大开放”方针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l、实行“大开放”的方针,符合邓小平同志和党中央、国务院建设海南大特区、扩大对外开放的战略意图。海南建省办大特区,通过在海南实行更加开放的支策,在经济体制方面进行创新,使之与国际经济惯例相适应,与国际市场对接,从而创造出一个在社会主义制度基础上的经济起飞模式。这是邓小平同志关于在中国建设几个香港的战略构想的具体组成部分。正如邓小平同志所说的,海南岛经济特区好好发展起来,是很了不起的,是很大的胜利。通过实行“大开放”方针,促进海南岛的开发建设,可以向世界证明,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完全可以实现经济高速发展的奇迹。
2、实行“大开放”的方针,是从海南实际出发的战略决策。海南岛拥有十分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优越的地理条件,但是,海南岛经济基础十分薄弱,经济发展起步晚,没有深训等经济特区的“并发优势”c因此,海南的真正优势在于开放。要使自然优势和政策优势转变为现实的生产力,必须实行更大的开放,通过“大开放”求得大发展。
3、实行“大开放”的方针,是经济生活国际化趋势的客观要求。二战后,特别是进入80年以后,世界经济发展最引人注目的现象就是愈来愈强的经济生活国际化趋势,所有国家的.经济都通过世界市场的纽带相互联系。90年代,经济生活国际化的趋势将进一步发展。
开放是经济国际化的前提,经济一体化、国际化的程度越高,相应地要求开放度也越高。海南经济要适应愈来愈强的经济生活国际化的趋势,客观上要求实行更加开放的经济政策。通过大开放更大程度:他参与世界市场竞争,从而促进海南经济的迅速发展。
4、实行“大开放”的方针,是海南在当前国际经济环境之下的应对之策。从当前的世界经济政治格局来看,我们面临的是一个国际风云变幻的大环境,但是和平建设和经济竞争将依然是90年代国际经济秩序的主题。海南毗邻东南亚各国,不仅有“四小龙”经济发展的强大压力,而且泰国、马来西亚、印度等国也酝酿着新的经济起飞。
印度支那问题解决以后,与海南最为邻近的越南也开始实行较大程度的开放政策。在周边国家和地区相继实行大开放、大发展的国际环境下,海南的应对之策,就是相应地实行更大开放的方针,积极主动地参与国际市场竞争,否判就将再次痛失发展时机。
5、实行“大开放”的方针,也是国内对外开放格局调整后海南必须采取的相应对策。近年来,较早设立经济特区的南方省份,受到了来自上海、烟台、青岛、天津、大连等北方港口城市深度开放的压力与挑战。目前,开放城市和经济待区都在争取对外开放方面的优惠政策,海南本来经济基础差,起步晚,其发展更大程度地滚赖于政策优惠。如果海南不尽快地在扩大对外开放上寻求新的路数,政策优势的级差将很快丧失殆尽。因此,海南在对外方面必须要有新的突破,有大的动作。
二、海南实行“大开放”方针的基本思路
与会代表认为,海南要实行“大开放”的方针。就必须提出与海南省情相适应的对外开放新思路和相应的政策设计,在实行更加开放的政策方百有新的突破和新的动作。
通过讨论代表们对海南实行“大开放”方针提出了以下基本思路:
1、政策基础。全面落实《国务院关于鼓励投资开发建建设海南岛的规定》(即1988年24号文件)和国务院批转的《关于海南岛进一步对外开放加快经济开发建设的座谈会纪要》(即1988年26号文件)。
由于这两个文件下发不久.即遇全国开始实行治理整顿;有服从治理整顿大局的情况下,24、26号文件的许多条文都没有落实。目前在三年治理整顿的基本任务已经完成的情况下实行更加开放的方针,其政策依据就是全面逐项落实国务院24、26号文件。
2、体制创新。海南现行体制并没有充分体现一个“特区省”所应该具有的地位,从而成为全面落实中央24、26号文件不可逾越的体制性障碍。在海南现行体制下,由于受条条管理限制,24、26号文件中的许多条款在实行过程中必站与中央职能部门发生矛盾和摩擦,从而很难全面落实。要使中央给予海南的各项优惠政策能够真正得到落实,就必须进行体制创新,实行中央对海南的一个口子领导。这就是设立海南特别关税区。
3、总体构想设立海南特别关税区的总体构想是;在国家海关总署的治导下,实行“一线放开,二线管严”的特别关税区制度。海南与内地的经济联系受海关管制,视同进出口。海南在中央统一领导和监督之下,具有相对独立的经济地位和更大的经济活动自主权,以及具有更全面的省内事务管理权。
与此同时,要在海关体制、金融体制、货币制度、财政税务体制、外贸管理体制、物资管理体制、基本建设体制等方面进行与特别关税音制度相适应的制度创新。
4、基本条件。海南具有设立特别关税区的基本条件。首先,海南四面环海,与大陆有琼州海峡相隔的天然屏障。实行“一线放开,二线管住”的传别关税区制度.其封闭成本低,同时具有较大的可操作性。其次,海南经济水平低,占全国经济总盘子的份额小,实行特别关税区制度所产生的震荡对经济的整体影响不大,从而降低了进行整体性改革的难度加协调成本。再次,海南是一个贫困落后的、衣业人口占绝大多数的地区,又是我国最大的经济特区。如果利用其可控性较强的特性,飞过封关进行对外开放的典型试验,对全国的改革开放具有其它特区所无法比拟的示范效应。
5、具体步骤。与会代表倾向性的看法是。海南要扩大对外开放设立海南待别关税区是一个时间问题。但是,特别关税区是一个牵涉百厂、政策性强的重大措施。原则上应采取逐。步过渡,分步到位。具体说,作为过渡,近期应以洋浦开发为基本模式的成片开发,作为海南扩大开放的主要路子。这种模式通过一段时间的试验之后,再逐步推广到全岛,即在全当建立特别关税区。
在研讨会上,有代表指出,在海南进行成片开发或设置保税区、加工区等,即实行大特区套中、小恃区的方式是必要的.即使今后全岛开放也还需要有。个特区。但是,这种方式不能作为海南扩大对外开放,发展外向型经济的目标模式。因为:第一,只开几个小口子,靠几个小诗这是很难把整个海南岛的开发建设带动起来的。第二,如果只在海南搞几个“一线放开、二线管住”的出口加工区或保税区,其封闭成本很高,封闭效果不一定好,而且还容易出现资源的误配置。
第三,在目前基础上搞几个出口加工区、开发区或保税区的“小特区”,并不能很本解决实行“大开放”与现行体制的矛盾。第四,现在全国许多开放城市都在搞保税区或出口加工区,海南作为一个基础差、起步晚的最大特区,要保持自己的独特优势,就必须跳出这种模式去探索更大开放的新路子。主张立即着手实施建立特别关税区的方案。
代表们还就实施特别关税区方案可能遇到的各种矛盾以及目前普遍担心的问题进行了讨论。倾向性的意见是:第一,海南实行特别关悦区制度,风险是有的,但是是可以承受的,对全国来说影响也是不大的。第二,海南建立特别关税区,困难是有的,但基本条件是具备的,而且主要的困难,例如资金问题、财力问题等,只能通过“大开放”,在实行待别关税区制度的过程中来解决。至于“一线放开,二线管生”则属于没术性的、管理方面的问题;即使不搞大开放,客观上也存在着海关管理问题。
在研讨会上,”安志文等领导同志指出,海南实行特别关税区制度的时间表,现在尚无店明确。但有关的问题,特别是海关制度和货币制度这两个核心问题,必须进行超前研究,要通过深入河致的研究,充实加完善特别关税区的构想,为最终实行特别关税区制度进行前期准备。
有代表提出,设立海南特别关税区必须克服一个认识的障碍,即在海南实行特别关税区制度是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组成部分,属于经济管理体制改革的范畴,而不是政治制度概念。因此,不要把实行特别关税区同国家主权、同“四项基本原则”对立起来。
三、海南实行“大开放”方针,必须把经济体制、政治体制的改革结合起来与会代表认为,海南作为全国最大的经济特区,其优势在于开放。
海南的改革必须紧紧地把握住是否有利于开放这个主题,坚持以改革促开放,改革为开放服务的方针,大胆地推进各项改革,为海南建立有利于对外开放的新体制创造条件。这个新体制是既适应海南的实际情况,又能按照国际惯例办事的、有利于逐步向外向型经济发展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l、完善以市场协调为基础的经济运行机制。与会代表普遍认为,海南作为全国最大的经济特区,要实行“大开放”的方针,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就必须按照中央提出的“在国家宏观计划指导下。
建立有利于商品经济发展,主要是市场调节的新体制框架”的要求,实行更加灵活的改革措施,逐步建立符合国际惯例的运行机制和管理体制。
有代表提出,海南实施“大开放”战略,应该明确提出搞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商品与市场,商品经济与市场经济是同一问题的两个方面,在理论上说二者具有同等的含义,为什么不可以提出多搞一点市场经济?可以有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也可以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当然,重要的不在于台词之争,而在于在实践中去探索计划与市场结合的具体形式,探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模式。
海南实行“大开放”战略,发展外向型经济,最基本的前提是要有一个健全开放的市场体系。因此,必须按照扩大开放的要求,建立和健全各种市场,同时要尽快理顺价格关系,为各种企业进行平等的市场竞争创造条件。
2、深化企业改革,使企业真正成为市场活动的主体,真正成为独立的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与会代表认为,在海南深化企业改革,主要包活两方面的任务:首先,是要按照政企分开的原则,深化国有企业改革,转换企业经营机制,把企业推向市场,同时有重点地实行股份制以及拍卖、兼并、破产等深层次的改革措施。其次,实行多种经济成分的平等竞争,既要发展和壮大公有制经济、又要为私营经济、“三资”企业的发展创造条件,真正做到各种经济成分的企业在市场上一章平等竞争,政策上一视同仁。
3、尽快推进以社会保障制度综合改革为主的相互配套改革。在全面推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同时,积极推进劳动人事制度、工资制度、住房制度等方面的改革。
4、进一步完善“小政府、大社会”的政治体制,强化以间接管理为主的“小政府”宏观调控体系。与会代表认为,“小政府,大社会”’的体制是海南的一个大创造,是实行“大开放”战略的政治体制保证。要逐步完善这一体制,使“小政府”小而有效,“大社会”大而完善。
有代表提出,海南的“小政府”体制受到来自各方面的压力。目前,中央政府有69个最委和总署总局,海南却只有26个厅。在海南向中央对口部门要求财力支持时,凡是没有与中央对口设厅的部门立即受到设厅的压力。代表们认为,要通过体制改革来解决上述矛盾,比如中央政府3巴各口对海南的财政支持集中起来,切块下达。设立海南特别关税区,是根本解决这些矛盾的体制创新。
海南省领导同志在讲话中强调,再大的困难也要保住“小政府”体制,否则在海南实行更大开放,发展外向型经济,按照国际惯例运作等都将无法进行。
5、抓好县级综合改革。海南是全国最大的经济特区,下辖19个市、民海南实行全方位的对外开发,在全岛发展外向型经济,这就要求全营的各个旦市都要通过改革,走向商品化、市场化的经济发展轨道,县级经济问题不解,将极大地制约海南经济特区对外开放的速度、范围和纵深度。因此,加强县级综合改革应纳入海南扩大对外开放的总体战略之中,予以重视。
四、海南的结构调整和技术引进问题
一些经济学家在研讨会上发言,提出海南结构调整和技术引进方面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第一,海南的经济发展不仅要求有量的增长,同时要求有结构的变化,要改变有增长无发展的状况。要加速农业劳动力转移和城市化文平提高的进程。
第二,海南农业发展要发挥独特的自然条件优势,依据国外市场的需要,尽可能多生产一些热带作物和反季节产品,以发挥自己的比较优势,满足市场对热带产品的需要,而不要片面强调粮食自给。
从全国来讲,强调粮食自给是为了政治上不受制于人,而海南作为二个省,作为一个对外开放的特区省,在结构上应与全国有所差别。
第三,海南对外开发不仅要着眼于高技术产品的引入,也要引进适合本岛生产的初级产品;只着眼于高技术,而不接受初级产品软适用技术是不全面的。要两条腿走路,高技术的引入和一般技术的引入,高技术产品的引入和初级产品的引入同时并举。
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院务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于1991年10月31日晚在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会议室召开。出席这次会议的有:刘剑峰、高善全、鲍克明、李志民、徐鹏飞、周永奎、肖英智、林明玉、黄宝璋、刘桂苏、陈东威、迟福林。
刘剑锋委员主持了会议。
这次会议的主要内容如下:
一、听取审议了由迟福林委员所作的《关于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筹建工作的报告》。
迟福林委员的报告主要包括八个方面的问题:
1、关于研究院的筹建过程
2、关于研究院的基建工作
3、关于研究院的组织建设
4、关于研究院今后的活动方式
5、关于研究院同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合作研究的问题;
6、关于同荷兰国际管理研究院合作的问题;
7、关于研究院的近期工作安排。
8、关于研究院开办经费的问题。
出席会议的委员们对研究院能在如此之短的时间内建设起来深表赞赏,誉为“海南速度”,体现了改革精神。研究院今后的工作和发展需要保持和发扬这种精神。
二、听取审定了高尚全委员所作的《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发展规划》的报告。
高尚全委员把研究院的建院方针概括为:立足海南,面向全国,放眼世界。研究院要围绕如何为海南、为全国的一改革开放提供高质量酸研究成果、培养高质量的人才来制定发展规划。
高尚全委员还通报了他同联合国总部、开发计划署有关人士接触.就与研究院合作建立国际培训中心进行磋商的有关情况。
徐鹏飞委员、周永奎委员表示要大力支持和资助研究院的发展。
鲍克明委员提出,要尽快地把学术委员会建立起来,尽快把各研究项目的主持者定下来。研究部和培训部要有强有力的组织人员,但研究院本身一定要有固定的研究人员队伍。
刘桂苏委员认为,研究院要把对外宣传列入发展计划,向国外介绍海南和中国改革方面的情况,同时发挥联结国外实业界与中国实业界的中问机构的作用、在实务方面作一些有说服力的宣传沟通工作。
三、确定了院务委员会内部分工。
会议确定的院务委员会内部分工情况是:
主任委员:刘剑锋
副主任委员兼院长:高尚全
副主任委员:鲍克明、李志民
委员:王仕元、陈光复、徐鹏飞、周永奎、叶森、曾中坚、肖英智、林明玉、黄宝漳、刘桂苏、陈东威、迟福林
秘书长兼副院长:迟福林
四、讨论审议了院务委员会、学术委员会和发展委员会职能。
院务委员会在原则上通过了院务委员会职能、学术委员会职能和发展委员会职能三个文件草案。委员们就其中一些具体的条文提出了修改意见。要求在会议之后根据这些意见进行仔细的修改和完善。